有没有人长大了,还会记得自己的幼儿园老师?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高考结束后,会搞一个谢师宴。感谢老师的敦敦教诲,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要是听说过有谁,在功成名就后还请幼儿园老师吃饭的,还真没有。
如果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幼儿园老师确实不算啥子。不就是管娃儿吃喝拉撒睡吗?我真的不这样认为。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看来是“啥都不晓得”的懵懂状态。在他们的记忆力,幼儿园老师都是模糊的。
就是在他们这个懵懵懂懂的几年里,他们要经过成长中很多敏感期。手口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孩子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行为在我们大人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比如非要坚持自己穿鞋子,比如进门时非要迈左脚或者右脚,比如坚决不吃某一样东西。
这些敏感期虽然相对每个孩子来说,发展速度不同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家长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孩子到底出在什么敏感期。可是这些敏感期对孩子性格塑造和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特别是在看《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个别例,通过这些案例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温柔以待。
对于幼师或者家长来说,可能不会像书本中所说的那样,细究每一个孩子处于哪一个敏感期。但是,在孩子的观点和自己发生争执的时候,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共情,会让孩子觉得有人懂他,会让孩子更缓和地度过敏感期。
这些都需要幼师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孩子才能做到,因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她们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在孩子每天的吃喝拉撒中,保持工作热情。需要在不被家长理解的时候,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更需要在自己情绪崩溃的边缘,依然保持工作原则。
要知道,做个好老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只做一个“看好”孩子的老师,让他们不磕着碰着,这很容易。因为这样的老师不会特别注重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所以老师的语言呵斥和不友善对待,在幼小孩子的心里是会留下印象的。这些虽不是外伤,不至于让孩子致命,但是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爱孩子,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幼师这是一项工作,是一份责任,也是教育工作神圣的地方。幼师的收入水平其实并不高的,在很多人眼里,她们只是做了“保姆”的工作。其实,她们是在用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养育孩子。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这句话是我很喜欢的《小王子》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用它来形容教育工作中太贴切了。老师们的每一个言行,孩子都看在眼睛里。老师们的每一个善举,孩子都记在心里。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些最基层教育者们了吧。
今天是英才坊幼儿园10周年庆,我家两个儿子都在幼儿园就读,在走访了周围的幼儿园后,我决定把孩子交给英才坊幼儿园,因为我知道,她们是用心做学前教育的一个集体,无论要坚持做下去有多难,你们的辛勤付出,都会在我们家长心里被感知,也会在孩子的每一天成长中,慢慢呈现出来。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老师们,谢谢你们的陪伴!希望能看到幼儿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