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引领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科学技术的成果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电脑已是工作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由于科技对传统生活的改变如此剧烈,科技推陈出新的速度如此迅速,人们对科技的对社会生活将产生什么的影响,对人类自身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还来不及思考或者说缺乏思考的背景知识,因此社会大众对科学的误解和曲解不断出现,对科技的困惑也需专业人士的解答,对有科学背景的社会议题的无力感不断产生,这些都需要科学传播普及相应的知识来求解。科学传播对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传播对社会的意义
高技能需求的新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满足职业需求的技能要花费许多年的学习的才能获得,往往还需要在工作之后继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已有的知识,还要继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用来应对新的需求。如像阿尔法狗一出现,机器学习职位需求就开始增长,要想有志于此职的人就需要有相应的渠道获得此类知识技能。
科学传播有助于大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于此将有机会培养出更多的工程师和高技能的劳动者。这些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将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而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对自然的探索成果,对人类自身的思考结果,也想要与大众分享,回馈给社会,积极地参与科学传播的过程中。而且,社会投入如此多的资源的到科学研究中,也需要一个教代。
近十年科学传播的进展和不足
近十来(至2015)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公众获得科学资讯的机会不断增大,大多数地级市都有科技馆,且科技馆举办的活动不断增多,涉及社会生活的科普讲座数量增多。
科学传播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增大,各类科普网站大量出现。而有志于科学传播的民间志愿者也积极地运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建立网络社区,微信公众号,出版电子书等等,比如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
科学研究的重地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都划出了专门开放日,让民众亲身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现实地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
政府和企业对科学传播的投入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然后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科学传播的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资金投入大部分还是依赖政府,应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对科学传播的投入;而科研机构也应当将科普的程度纳入到科研成果评价中。其次,对专业科学传播的人才培养长期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六所高校已开设科学传播的硕士专业。最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质疑固有知识的精神,而现代网络传媒的发达,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十分广大,而大从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使科学传播的难度大大加大。
科学传播的重点
现如今,科学传播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传播一种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传播也不能只涉及科学问题,也要涉及到人,关注人们所真正担忧的事情,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科学的意义和影响,更多地从社会角度,社会背景来传播科学信息,即“科学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