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到从冬至开始,九寸长的竹笛发出黄钟音,依次为太簇、估洗、仲吕、林钟、南吕,这六个音分别对应宫、商、角、清角、徵、羽,书中用现代音阶表示为C、D、E、F、G、A,这就有问题了,上次说到黄钟音为B调的宫音,这次黄钟对应的确是C音。
以上六个音被称为六律,如果将十二根竹笛排列顺序的话,这六个是单数,即为阳数,所以六律也是六阳,从冬至开始,表示冬至时为一阳生,阳气初起,随着节气的变化,阳气逐渐增多。
另外六个音就是竹笛排列顺序里的双数,也就是阴数,称为六吕。刚才的阳数表示阳气的增长,同时也代表阴气的减弱;那么阴数就表示阴气的增长,同时代表阳气的减弱。冬至为一阳生,其实也是阴气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到夏至,阳气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阴气最弱,阳气最盛。但阳极而阴生,夏至同时也是一阴生的时候,阴气开始增长,阳气开始削弱。
冬至时是将六根竹笛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插入土中,那么夏至时将另外六根竹笛按照由短至长的顺序插入土中,由短至长代表阴气从弱到强,最短的竹笛发出音就是应钟,也就是变宫,这个节气就叫夏至,时间是午月,就是五月。第二根竹笛发出的音叫无射,也就是#A,是变宫的下方小二度,这节气叫大暑,时间是未月,就是六月。第三根竹笛发出的是夷则,也就是#G,是无射音下方大二度,这个节气叫处暑,时间是申月,就是七月。第四根竹笛发出的是蕤宾,也就是#F,是夷则音下方大二度,这个节气叫秋分,时间是酉月,就是八月。第五根竹笛发出的是夹钟,也就是#D,是蕤宾下方小三度,这个节气叫霜降,时间是戌月,就是九月。第六根竹笛也就是阴数里最长的竹笛,发出的音是大吕,也就是#C,是夹钟下方大二度,这个节气叫小雪,时间是亥月,就是十月。
现在就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六个阴数也就是六吕,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没有明显的规律,应钟在无射上方小二度,无射在夷则上方大二度,夷则在蕤宾上方大二度,而蕤宾在夹钟上方大三度,夹钟又在大吕上方大二度。
如果按照所有十二根竹笛的长度来排列,它们的顺序正好是C、#C、D、#D、E、F、#F、G、#G、A、#A、B,对应的音的顺序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估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律即六个阳数是第一、三、五、六、八、十,六吕即六个阴数是第二、四、七、九、十一、十二,六律和六吕并不是按照竹笛长度顺序中的单双数分别排列的,那为什么六律被称为阳数,而六吕被称为阴数呢?
到这里,我感觉,用这本书中写的是错误的似乎并不能解释这些疑问,应该有其他原因,下一篇继续思考,估计还会发现疑问,先找出所有不明白,无法解释的问题,再查找资料,找出根源吧。这些问题很有意思,要么是我读书太少,一开始就是错的,要么就是这里有非常有趣的道理,古人早就解释清楚了,只是我还没看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