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端着创作文章《天空,那片飘曳的雪花》四千多字,得意地请高师指点。高师说:太长,无人看。
我有些不服气:长文也不一定全无人看,我有内容、有情感、有感悟、有收获,文章不长,那些充满了情感的描述和感悟码出来的字往哪放?
可老师说:你那些所谓的情感全是铺排,感悟都是说教。我再三强调简洁、细节,而减少空话、套话。
我语塞,感觉有些不理解:是吗?那些发自内心的感悟怎么都变成了空话、套话?
老师说,在快餐文化的今天,文章长了无人看。请压缩成千字文。
要砍去四分之三的文字,很难。难的是我不知道该怎样砍,手心手背都是肉,砍去哪都心痛。那些老师眼中的”空话、套话“,在我的眼中可都是闪光的金子。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难道他都是对的?
我没改,不是不知道如何改,而是心里根本不想改,我的那些感悟都是从经历的事情中所思所想。以前听一位写作的朋友说过,一篇文章,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在于感悟的多少和深浅,重在感悟。这个观念让我印象深刻,我以为,感悟才是精华,才是我们文章要彰显的重点。
到底要 不要删掉四分之三?我心里打鼓。
晚上我与先生谈及此事,不舍得删除我写的精华。没想到他完全站在了老师一边。
他说,你就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钻在思维的笼子里不肯出来,怎么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于写作你到底懂多少?如果你觉得自己都有理,你还拜老师做什么呢?你写的文章是想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呢?
他的话点醒了我:是的,老师讲过的问答思维,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提问和思考呀!可我学过又忘记了,猴子掰包米,全扔了。
他又说:”你觉得写文章的方式可能与你的生活习惯有关,你看看你日常的生活,喜欢存一大堆东西,不会整理,不用的东西也不丢掉,柜子堆得满满的。这说明什么?不是和你在写作中的思维一样吗?贪多不精。再看看那些打扮的清爽、看起来很舒服的人,你以为那都是不花功夫的吗?穿戴不是越复杂越好看,而是越简单越舒服。但是,不是人人都有水平把自己收拾得养眼悦目,那是需要水平的,而水平是要用心思修炼出来的。文章也是这样,不修剪,不精练,一大堆文字摆在那里,瞄一眼就觉得堵心,谁会来看呢?”
他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而且越说越激动,最后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我想起了他那些年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时的情景。
可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豁然清醒:原来贪多、不舍得丢弃、不喜欢收捡,其实是我的生活习惯,这是一种固定了的模式,贯穿于思维的各个角落,也不知不觉体现在写作中。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如果他不指出,我还全然不知,以为我抱着的都是精华,却不知是顽固的思维方式在让我抱着一大堆垃圾不肯放手。
这是我对自己又一个大的发现,成长就是不断地发现和修正自己。当然是先生又一次送给我的珍贵礼物。
毫无疑问,这篇文章必须大刀阔斧“断、舍、离”。可是,我该怎样修剪?这需要花心思修炼。
万事开头难,就从这篇长文起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