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选择一下:
假设,我们正在读一本很经典的书,但是读了几页发现自己看不下去,也看不懂,这时候怎么办呢?
是选择硬着头皮读下去呢?
还是把它放弃,索性扔一边不读了?
我会选择,放弃!
最近我一直很想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尝试读了五次。每次当我想读的时候,打开,读几页,发现实在读不下去。
只长长的人名就看的我不知所谓,读的我头痛,简直比小时候读红楼还让人望而生畏,最后索性放弃了。就跟这个热评的读者一样
虽然我知道,这是一本很经典、很有价值的书。
但是我也知道,是现在的我跟这本书还没有缘分,我还配不上读它。
02
一直以来,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读书要迎难而上,因为是名著,因为是好书,读不懂也要拼命读。
最后得到的只是,对读书越来越没有兴趣,觉得很没有意思,又读不懂,实在太痛苦了。
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这样的感受,一开始很想拼命读,结果发现实在痛苦。
于是放弃选其他的书读,渐入佳境,很有乐趣很有收获。
其实,世上没多少作品是完美的,也没多少作品是每个人非读不可的,更没多少作品是必须得读完的。
因为,每本书是有它自己的个性的,文字也是有门槛的。就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害怕文字会戕害真理,更何况是我们?
一个人读进去一本书,是要讲时机的。我们现在存储的知识结构、阅历、耐性以及对这个题材的兴趣程度,都会影响我们读书的进度和乐趣。
所以,除非是非常需要的话,没必要逼迫自己去死磕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03
但是,如果我们对一本书,很感兴趣。而自己读不下去,却又实在很想了解这本书,那怎么办呢?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能够读懂一本书,还能讲出来,并且讲的很好,比自己读还要有收获,那我们就当好学生,去听老师讲。
我以前很想读哲学,康德、柏拉图,读几页看不进去。后来在B站看见罗翔老师讲《会饮篇》这些哲学书的视频,一听感觉非常有意思,就听罗翔老师讲,听好几遍。(表白罗翔老师,我真的太喜欢罗翔老师讲话了,有时候我都跟别人讲,大墩那时候要是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就好了,我指不定还能跟着蹭蹭罗翔老师的课。)后来自己也试图找书再去看,还是不行。
文字其实真的很高傲、冷漠,很像密码的。我们读一本书,很想跟它心意相通、跟它产生共鸣,却发现自己解不开它的密码。
那就找个能解开密码的人,我们就跟着他学,听他讲,然后慢慢再具备解密的能力。
04
近几年,我读红楼,读了大概有七八遍了。但我最近在听台大欧丽娟讲的红楼,我就发现,听他们这些解书高手讲书,很多自己读不懂、注意不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开朗。
因为这是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他们吃透了一本书的内涵,他们真正懂这本书,尊重书里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
其实,如果有空你把以前读的书,再去读一遍的话,都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感悟的东西,现在感悟到了。我们的阅历、知识、思考能力、共情能力随之增长,于是我们与书也就距离破解书的密码更进一步。
很多家长,甚至我们自己,看到名家推荐的一生必读的书单,等等,都会逼迫孩子、自己去读。
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读不下去,就是自己没耐心。经典的名著,读完了,没读出它的好来,就觉得自己差。
现在就觉得没必要,我们要清楚自己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没有书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什么都懂的。读不懂,读不出它好在哪里,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就去听老师的课,再提升自己。
或许在未来某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你想起了这本曾经与它无法心意相通的书,于是你重新找出它,突然你就解开了它的密码,你发现这时的自己才与它产生了共鸣。
我们读书要保持自然、不断进步的心态,才会有乐趣,才能从读书中获得成长,才能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