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这样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
文学小词典:各类名著精要情节,叙述模式是主要内容+实际意义。
文学大部头:名著原文读本。
前段时间,我突然发现了巴掌大的一本《文学小词典》,棕黄色的封面,显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质,清脆响亮而微微泛黄的纸张讲述了它的顽强意志和沧桑岁月。我随手翻了翻,发现里面讲述了世界各地的名著故事,看过的、没看过的,听过的、没听过的,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一开始觉得特别有满足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把众多精华读本的内容一一了解,这是件投资收益率多高的事情啊。看了两天,后面的故事还没读完,前面讲的什么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就好像众多的毛巾朝我扔过来,我一条也没接住。索性,放弃。
今天,我在在《读者》上看到了这句话: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这样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突然明白为什么到最后我读不下去了,因为我只是读了故事,却没有读到人生。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读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尽管对于三十多岁的我来说觉得有点幼稚了,但是却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汤姆做教堂礼拜的无聊、跟小伙伴们交换各种奇怪的玩具、两小无猜的情窦初开、离家出走去冒险,虽然没有男孩子的这些经历,但是却让我似乎看到了小男孩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这就是所谓回馈之生命本身的阅读吧?
我之前经常会听例如《每天听本书》这种音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听了半天什么也没记住。其问题在于,我把听书当成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个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类似这种音频,也许可以作为阅读的参考、买书的依据,却不能把它视作知识获取的渠道,更不能因此而放弃阅读。相比较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樊登读书会》,因为他不仅仅是讲这本书,而是在引发你的思考,给予你反馈。
阅读真的很重要,但是我以前却忽视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很晚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没准还有更多的人一点兴趣也没有。真的很羡慕那些先知先觉的人,可能很早地为自己的人生积淀了厚实的底蕴,让自己在随后的岁月里体悟更多、拥有更多。昨天看了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小学阶段考试在13-17名之间的孩子会更成功,因为他们既可以跟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跟最后一名做朋友,这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来说。我觉得也许有另外一种解释:他们可以把投入到做题、背书的时间放在阅读或者体验生活中,所以才能像竹笋一样厚积薄发,喷薄而出。这样看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思想可以换换了,自己都没做的多好,何必要求孩子,给孩子一堆书,让他们自己去使劲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