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亦安陶陶然

朋友的母亲去世了,她很悲痛,尤其是她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这种时候,很多安慰的话都无法宽慰她,痛失亲人的伤口得靠时间慢慢愈合。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眼见长辈一个个离世,自己也即将成为年轻人眼中的老人——尽管自己内心还一直觉得老人这个词和自己相距甚远。死亡这个词,似乎也离自己越来越近,是个可以触碰到的有形的载体。
生死之间,似乎没有隔着那么宽的河。
人之死,灵魂还会如电影《心灵之旅》一样,飘忽到另一个世界,等着再一次的重生或是有别的安放之所?
想起读庄子里《庄子鼓盆》: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慰,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唱歌。
惠子责问庄子:你妻子为你抚育子女、照顾家庭,她如今年老去世,你不但不哭还敲瓦盆唱歌,真是太过分了!
庄子这样回答:你且听我说,我妻子刚死时我哪能完全不感伤喟叹呢?但后来一想,人本来就没有生命,连形体也没有,连气息也没有,在若有若无之间的自然变化中,忽然有了气,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我妻子又变化去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她已经安息在大自然的卧室里,如果我还大哭大闹,那我就不通达自然的命理了,所以我不哭。
庄子也许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在于顺应每一个过程,花开则喜,叶落亦不悲,人生的春夏秋冬都有自然道理,应该顺应自然,幼年时幼年过,成年时成年过,老年时老年过。该生时生,该死时死,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之句也正顺应了这个道理。万物万理皆然。
这样一想,人死还有无灵魂,灵魂又安放何处都无关紧要吧,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个当下,让生时之心了无缺憾,那就是最好的灵魂安放之所吧。
愿逝者的灵魂有安放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