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许多人口并不多的国家,却出了许多顶级的人才。
这其中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有企业家。
但现代的中国,却少有顶级的人才出现。
原因何在呢?
我们很难找到所有的原因。
但是,从教育的机制上,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中国的教育模式,小学、中学有问题。
大学、硕士、博士教育一样有问题。
可以说,从接受教育开始,问题就一直延续着。
谁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
就是我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所谓教育就是:你要记住你给你的,你要去理解我给你的。
所谓考试就是:你把我给你的,原模原样地写出来。
如果说,对于中小学而言,接受些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的模式有情可原。
但高等教育呢?
也是如此!
高等教育,唯一的提升,就是:你不仅要接受我给你的、记住我给你的;还要有如何用分析的方法,去迎合我给你的观点。
于是,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论文。
论文,按道理说,应该是表述自我认知与思想的形式。
在高等教育中,却变味了。
变成什么了呢?
变成:我给你的观点,你用论文的形式来迎合我的观点。
我们不妨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中小学时,老师说1是2,我们要做的是记住1是2。
到了大学、硕士、博士,我们要做的是论证1是2。
那么,我们可以论证1应该是1吗?
不可以!
因为,我们如果论证了1不是2,应违背了老师或课本传授给我们的观点。
如此以来,论文的立意与主旨就错了。
所以,为了培养这种意识,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告知:立意要对、主旨明确!
中国的传授式教育的进阶逻辑是这样的:
传授——记住——理解——迎合——论证——为了更好的迎合!
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出来的“人才”都是怎样的呢?
单向思维,360度中只有一个角度是正确的,是能被看到的。
迎合思维,所以的学术也好、研究也好,不是为了开启新的认知;而是对旧有的、被界定为正确的认知进行不断地、挖空心思地迎合。
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年的打磨。
慢慢地被封到了一个框子里,在里面不断地转圈。
水平地高低,不再取决于谁有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思想。
而是,谁能够更好的分析、迎合、论证原有观点的正确性。
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对学术、思想权威的拍马屁高手。
真正敢于有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反而成了另类、成了稀罕物。
所以,不难看出,中国的教育模式成了中国培养人才的障碍。
也成为了国家发展、强大的障碍。
教育应该要激发人的思想与创造力。
这样,中国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顶级人才。
——关注“抓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