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愚见,如果有说的偏激或不恰当的地方,欢迎指正。
前几日在浏览帖子的时候,看到一位文友说,不喜欢身边朋友总用“文艺”一词形容她,不希望被贴上一个文艺的标签。
说到我心坎里了。
首先,文艺和矫情的纠缠,源于二者形式的相近。
文艺,该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因为它剥开皮层看到本质,直接描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闪光。
如果一个人担得起文艺二字,想来他必定是气质卓然。
因为读过不少好书,看过不少好电影,或者是受过很好的艺术熏陶。
最重要的是,他必然有独到的思想。
一个有深刻灵魂的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场,被称为文艺。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矫情呢,本来我以为就是以前非主流那种赖赖唧唧,无非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却要用一些,
晦涩难懂甚至看起来很玄妙的冷门大师句子(虽然他可能连这句话什么意思都不清楚),或是七拼八凑一些华丽的词藻,驴唇不对马嘴的编出一句句意都不大通的话,
去欺骗身边一些不怎么研究文学的人,赚得他们一句“哇,他这句话真好听,真文艺”。
然后,“文艺”就逐渐和“矫情”拜了把子。
后来大家渐渐知道“矫情文学”的创作方法了。
于是再看到此种风格的句子,都嬉笑一番。
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句是夏目漱石说的,还是你半夜睡不着去抖音文案群搜的。
于是这种印象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后,你发段感悟,发篇文章,都成了你矫情的罪证。然后鄙夷的猜测,你一定是失恋了。
这种偏见对女孩儿尤为严重。
因为女生本就心思细腻,所以更容易有感而发,更愿意看一些细腻的文章,也更难从书中悲凉的气氛中自拔。
奈何,这类认真感悟文章的“文青”,被那些立“文艺温柔可爱”人设的“星河滚烫青年们”,烫成了“矫青”。
她们的人设,带偏了我们的本质。
其次,我想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压力。
不论学生还是上班族,经过一天的疲惫工作,看了一天的文字数字,回到宿舍回到家,更愿意看无脑爽剧,打把游戏,看漫画,唯一的文字接触就是睡前读读沙雕订阅号的推文。
这时看到朋友圈哪个不重要的人发了长长一篇子的话,第一反应就是,事儿真多。
因为对文字的疲乏感会上升到对作者的厌恶。
再者,便是文人大多自带的傲气,激起普通人的反感。
就好像在秀一种读书多的优越,文绉绉的说话方式,却又没什么过高的造诣,在人们看来,不过就是一个酸臭的孔乙己。
于是我们这些不自傲的小文青,也一并承担了人们的鄙视。
最后,就是文艺本身的固有特点了。
一个深刻的灵魂,时时有自己的反思,却也无意中成为别人同自己相处的负担。
笔杆子能杀人。
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写手都拥有或大或小操纵舆论的能力。
往大了说,人们怕自己言语不慎惹了写手的不快,分分钟被架到纸上鞭笞,成为他新稿子的素材。
往小了说,人们怕无心的言语触到了文青朋友,会被他们细密的心思发酵,然后被厌恶和记恨。九曲十八弯的文青肠子,使他们望而却步。
但实际上,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是普通人,一样可以性格直爽,沙雕智障。只是在性情中分出一块留给文艺,让灵魂偶尔飞出去,看看不曾去过的山河,不曾经历的人生。
那些太敏感的人,不是因为书读多了而敏感,不是因为思考多了而敏感,只是因为他本质带着敏感。
恰好文青爱写作,更容易被人发现而已。
很多时候,人们说对方好文艺啊,只是想说,你好矫情,但我不能跟你撕逼,勉为其难给你个“文艺”二字吧。
逐渐约定俗成,我们在哪怕是真的被人夸奖文艺时,也会立马自黑到,自己是假文青,是矫情。
我读过的书并不多,看过的电影也不多,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更是少之又少。
我也曾怀着偏见鄙薄别人,也曾孤芳自赏隐隐秀着优越。
但当我真正看到人外有人,真正醉心于一本书,真正领悟所谓文艺……却赶上了矫情的大潮。
我是个俗人,不敢随心所欲的表露想法和态度。所以在人前,在朋友圈,从不说这些。
我是逃到简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