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跟朋友聊天,发现其实历史上有许多知名打脸人士,贼专业。
比如西汉时期,有个叫朱买臣的樵夫,天天上山砍柴,一边砍柴一边念叨。
村里人就死烦他,说你念叨的都是什么玩意,一句都听不懂,别特么逼逼了。
朱买臣不管,继续念叨。
村里人就觉着他有病,于是除了砍柴做饭生孩子之外,日常取笑朱买臣。
小时候,村里怎么取笑傻子,就怎么取笑朱买臣。
估计还有不少熊孩子,会捡起地上的土块丢他。
朱买臣不为所动,继续念叨。
这次他媳妇都看不下去了,在家就骂他,数落他,说你四十多岁了,干啥啥不行,还整天跟疯子一样,你怎么不去死呢?
朱买臣眉头一皱,开始有了改变。
不再小声念叨,改为大声歌唱。
词还是一样的词,朱买臣又嗓门贼大,堪称是别人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
媳妇烦了,赶他出家门,又让他写休书。
朱买臣叹了口气,说我们清苦二十年,如今我读书已有所得,为什么偏偏要此时离开呢?
媳妇说,滚,不信,嘻嘻嘻。
朱买臣点点头,说那好,那我祝你幸福,于是写下休书,看着媳妇头都不回,欢喜出门。
从那以后,朱买臣唱的声音更大,三山五岳,都回荡着歌声。
那年媳妇跟别人成婚了,给新夫家上坟的时候,又碰到朱买臣在负柴唱歌。
见到媳妇的那一刻,朱买臣的歌声停了,媳妇瞅着他,依偎在夫家身旁,笑了笑,像给乞丐一样,扔给了朱买臣几块馒头。
朱买臣不动声色,捡起馒头,说了声谢谢。
几个月后,朱买臣放下柴刀,经人介绍,去郡里给人当小吏。
说是小吏,其实就是苦力,帮着衙门里送东西,路最远的一趟,还是从会稽送到长安。
没人愿去,朱买臣去了。
因为这趟去长安是公费,长安好,长安有帝王,长安有识得千里马的伯乐。
那一路上,朱买臣还在自言自语,小吏们划拳喝酒,都在笑他,朱买臣不为所动。
抵达长安后,朱买臣把生平所学写成书册,投进了宫中。
奈何宫门一入深似海,久久不见回音,朱买臣住在公车署中,粮食都吃光了,还要同僚接济。
渐渐的,同僚都不愿搭理他,纷纷离开长安,只剩朱买臣,还待在那里。
或许是上苍垂怜,或许是朱买臣守株待兔,终究会有结果。
他见到了自己的同乡,名叫严助,正在宫里当官。
经严助引荐,朱买臣终于见到了皇帝,那些三山五岳间传荡的歌谣,终于有人能够听懂。
那是《春秋》、《楚辞》。
皇帝大为震惊,山野之中竟然还有这等人才,朱买臣一度在皇帝心中留下了印象。
后来朱买臣得罪了朝廷大员,被贬官,又回到会稽。
会稽的人自然不知道他在长安见过谁,经历过什么,仍旧看不起他,只有会稽府衙的门卫老头收留他,愿意让他蹭饭。
几年之后,东越王叛乱,朱买臣进京,献上平叛良策。
皇帝大喜,重新启用朱买臣,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啊,顺便让他当了会稽太守,回去平叛。
朱买臣从长安接到诏命,打马回会稽,春风得意。
进城之前他淡淡一笑,换上了粗布麻衣。
衙门里的人当然仍旧看不起他,他也不以为意,直奔门卫大爷屋里。
酒过三巡,才刻意露出怀里的印玺。
门卫大爷:!!!
大爷跑出门去,说不得了啦,新来的太守老爷,就是朱买臣啊!
一群衙役:???
衙役:老头放屁吧!
这时候,朱买臣整了整衣衫,拎着印玺,施施然从屋里走来出来。
神情不悲不喜,目光恩威难测。
衙役们抖了三抖,噗通跪了下去。
朱买臣淡淡一笑,门外,太守规格的车马刚刚停稳。
他轻轻开口,说走吧,我们去前线。
车夫随从,兵马侍卫,大喊了一声遵命,整个府衙都颤了颤,衙役们额头有大颗大颗的汗水滚落。
那几年,朱买臣平叛有功,位列九卿,打完回家的时候,才发现前妻和她夫君正趴在地上修路。
朱买臣伸手,大军旋即停下,前妻跪倒,不知何事,战战兢兢。
许久,前妻按捺不住好奇抬头一看,如遭雷击。
俩人四目相对,朱买臣叹了口气,请人修了个园子,让前妻和她夫君都住了进去,好衣好食伺候着。
这个故事,后世还有个传说,说是他妻子想找他复合。
朱买臣泼了盆水,说你能把这些水收回来,我就与你复合。这便是覆水难收的由来。
只是真正的历史中,前妻终究没有这么做。
或许她住在那座园子里,偶尔也曾唏嘘,说清苦二十年,从前也是恩爱有加的璧人啊。
怎么毁掉一桩爱情呢,无非是柴米油盐,你病我懒。
前妻苦笑一声,是她忘却了年轻时的信任,又如何当得起现在朱买臣对自己的优待呢?
前妻拔剑,自刎在那座园林之中。
几年以后,引荐朱买臣给皇帝的那个严助,被张汤陷害,下狱身死。
朱买臣望了望天,他已经孤身一人了,功成名就过,再没有任何牵挂。
朱买臣决定,替严助报仇。
哪怕皇帝非常欣赏张汤,有些事,朱买臣还是做了。
张汤枉法徇私,被朱买臣抓住证人,连夜突审,要给张汤定下死罪。
而张汤也是人杰,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自刎,并用性命来诬陷朱买臣,说是朱买臣严刑逼供,串通所谓证人,来害我清白。
张汤都自杀了,皇帝岂能不信?
于是朱买臣下狱,秋后处斩。 那天刑场的风很大,朱买臣望着刀口笑了笑,他想起会稽的风,吹动那个姑娘的红盖头,姑娘低眉一笑, 娇羞如花。 完。
转自微博:@房昊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