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仔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它是在教你如何去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定义问题、解决问题、重新审视问题。
定义问题
-这个问题与谁有关?站在不同的人的角度,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概念:视角)
举个栗子,一栋73层的金融大厦,虽有空房还没被租出去,但电梯已经不够用了。租户说:如果不尽快改善电梯服务,就要退租,搬出这栋大厦。
这个问题与谁有关?或者说这个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人?租客、房东。对于租客来说:问题是如何花费较少的时间到达自己的楼层;对于房东来说,问题是,如何处理租户的抱怨。
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问题来自谁?他想对我做什么?
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班里有11名学生,其中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抽烟,弄得教室里乌烟瘴气,其他不抽烟的学生每次都被熏得难受,但吸烟同学明显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影响了别人。这个问题需要人来解决,可是应该由谁解决呢?不抽烟的学生、抽烟的学生、老师、教务主任、校长。校长?不会,为什么?因为校长的事情很多,他不会管这个事情;教务主任也是;老师呢?也许这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老师很合适,老师是权威,如果他出面解决,可能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抽烟的同学会产生逆反心理,问题可能变得更严重。抽烟的学生呢?他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不是问题的解决方。这时,只有不抽烟的学生了,他们要想方设法提醒这位抽烟的学生,同时不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因此,选择解决问题的人时,要选那个最适合的人。
书里还有另一个例子,贾小姐倾尽毕生积蓄,要去波兰看望祖母。审查文件时,一名官员说:你的资料不全,少了一份公证的副本。贾小姐想这个问题的来源:是助手弄丢了、是她从来都没有拿到过第八份文件、这个问题来自这位官员的上级……请记住,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重新审视问题
-这个问题真的要解决吗?问题的解决者是不是问题的制造者?
咨询中有一个定律:永远别忘了客户是按解决方案付费的,这实际上是在提醒顾问,要是客户真想要解决方案,他们早就按解决方案付费了。在内心深处,人们希望能够对管理层说:“看,我们意识到有一个问题,并且正在努力解决,而且已经请了一个顾问。”可是等到顾问一走,这个说法就变成了:“这个问题怎么能靠我们来解决呢?我们花了大价钱请了三个月的顾问都没搞定,这个问题显然没法解决啊。”
这里不是说我们不是真想要解决问题,而是说,我们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各方面,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是有时候,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最近学到一个因果回路,“饮鸩止渴”,说的是,解决问题时只解决了表面,没有用到根本解,导致产生了很多后遗症。所以解决问题时,还要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潜在风险?潜在风险是什么?
总结一下,
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问题。
思考问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定义问题,解决问题,重新审视问题。在定义问题时,要知道谁碰到了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问题不急于去解决,而是要找对问题的最佳解决者。在重新审视问题时,多想想这个问题是否真的要解决,因为问题重要,但答案不一定很重要,很多问题被解决之后,反而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