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让“问题学生”变“正常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 定边县彩虹小学 侯娟 )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的眼睛定格在“诊疗”二字,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这本书无疑是想让我做个好医生。突然想起以前一个老校长给班主任的定义,他说班主任就是“杂家”,现在才理解一个“杂家”里隐含了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打开书本目录,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本书共分为“总论”“专题研究”“案例”三个部分。王老师的文字朴实幽默,各种接地气的表达与描述让人看得连连点头微笑,仿佛一位知心的聆听者,回应你的烦恼与焦虑,又像一位智慧的领路人,点破你的难题与困惑。我便认真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学到了满满的干货,受到了很多触动和启发。
一、一个改变,从转变思想做起
首先,从思想上要变不想管为我必须要这样做。当我了了解“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这些概念时,要的大脑中就出现“王佳喜、王泊宏、马铭亮、刘子瑜、腾天文”等同学。从书中罗列的问题生五大类型及特征1.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赖;2.厌学型—怠,懈怠;3.心理型—怪;4.品德型—坏;5.“好学生”型—骇,惊骇。一一对应,这些学生确实被列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阅读了P6-P16的内容,让我看清了这五类学生的症状及学到了治疗的方法。收获方法了很多方法,比如①习惯型的学生需要耐心,针对众多坏习惯,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列出问题清单,一一疹疗,以点带面,由小到大需要用别人没用过的方法尝试教育,其次必须掌握家庭教育指南,给家长“出招”,才能家校合力。②以前对厌学生的定义太片面。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层次的客观的分析每个厌学孩子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打算让他们在学习上有些起色,就需要进行个案诊疗,对症下药。比如有的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如果给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不要全面重讲一遍),可能会有效果。一旦他们的成绩有所上升,积极性就上来了。有的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有些厌学型问题生智商不高,对这种学生,教师就不要死心眼,非要把他们的成绩提高到多少分,只要他们尽力就行了。现在想想王老师讲到的些方法,并不是多么难操作,这些方法也并不是我们全然不知,而是我们从思想上并没有打算去帮这些学生改变,我们从内心就放弃了这些孩子。今天读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唤醒了我的教育良知,想一想这些问题孩子如果我现在不去管,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将来,后果不堪设想,反之从现在起不要放弃管理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这些孩子肯定会有改变,那么他们完全有可能成为将来社会上杰出的人物,想到这样的结果,我信心满满。
二、多反思,不要做问题老师
王晓春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老师存在理念、情绪、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甚至就是学生问题的源头。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教育者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自然拥有必要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样的有自己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他们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有因果,都能解释,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才能用科学思想和研究者心态,去分析、去思考、去诊断。遇到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定论,而是要冷静分析,我听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缘由是什么?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了科学思想做基础,教育教学才有提升的可能。
三、常学习,不做无知老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向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专家学习,增加自己的教育理论储备。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向自己学习、向同伴学习。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
四、学以致用,付之行动
到底该如何治疗,王老师主要阐述了相对积极的上策与中策。主动进攻的上策:将问题生“晾在一边”,殚精竭虑研究教学,尽可能吸引每位学生。老师相当于一个领队,带着队员蓬勃向前,只要一路风景如画,妙趣横生,即便有人捣乱,也吸引不了其他人的注意。久而久之,掉队的队员也会自觉跟上。上策看似简单,实则对老师的要求极高,但也确实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努力去达到的程度。对症下药的中策: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面对厌学型问题生,先弄明白他因何厌学,而不是一味惩罚。例如有些是因为基础不牢,那么针对性复习或许是有效之道。有些学生不是传统的听讲型学习者,那么老师可以从其他方式入手,或许阅读、朗读、动手、交流会让他们有别样的收获。也有一些早期受挫的孩子,老师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积极鼓励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其他类型问题生同样如此,不要急着大发雷霆,去了解他们的本质,理解他们的压力。大多数问题生并不是抗拒老师的治疗,他们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