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都在看李笑书写的《把时间当朋友》,原定计划是一周看完,写出读书笔记的,没能实现。
言归正传,看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便是:这肯定是一本和我现在做的日计划制定相吻合的书。但作者却反对时间管理,认为时间不可管理。
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感觉很多作者观点都能让我联系到自身),我认为本书的目的就是传输一种“一切都需要积累”的思想。本文花了更多的笔墨在讲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必不可少的过程。
生活中也有需要积累才能成就的事情。比如你以为的灵感乍现不过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达到一定量或者经历足够多的时所想到的;比如自身的人脉,当你足够强大到可以与优秀的人交换的时候,人脉自来;比如长胖,吃得多躺得多运动少,脂肪也会慢慢积累(水肿另当别论)…
积累的力量不可忽视,那如何去积累我们想要的东西呢?积累六步法-
1:想法: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做个头脑风暴先,半个小时内把你最想要学习的或者最有必要学习的写下来。(当然,日常有整理想法的人,这部分工作就没必要了。)
2:思考:思考1是分辨哪一样最想要积累,一样一样来(可以把同类想法重合),思考2是思考现在的自己有没有什么能力是可以交换到自己想要的这项能力的。有就借用以前的经验,没有就看下一步。
3:方法:去网上或者询问朋友关于这样东西的学习方法,但不要太多。少即是多,方法比起坚持来说,并不重要。
4:尝试:给自己的积累做个计划(关于计划就与做计划和习惯养成相关了,后面会展开讲述),给自己一个试错期,任务太少就加,任务太多就减。
5:坚持:这个是积累的精华所在,在积累的过程中,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坚持再坚持一下,没准下一步就是个上坡段。
6:结果:成功,你便又多了一份竞争力,失败,便证明这个方法可能不适合,你需要换,但比什么都没做总是强很多。
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1:积累时效性:很多人会觉得我暂时用不上,就不必要去学。
我认为:除了你当即任务需要的技能,其实更多的你所学到的东西需要在很久以后你才能直观的看到用处。
比如我学习PPT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这个学习的经验在我学习PS的时候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更多的时候是你觉得你没有用到,但其实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我觉得我喜欢逐字逐句的读,不喜欢快速阅读,也没动过学习的念头,但当我发现我查看目录,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时,我才知道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只不过从没系统的去开发它。
2:积累无用论:部分人会厌恶,觉得耗时长收获小。
看过学习曲线的朋友可能知道:学习的收获是成阶梯状的,除开上升期,也会会有一定的平缓期。可总有人在平缓期而放弃。
就像背单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面对不了短暂的上升期后长长的平缓期,之后,3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便认为积累无用。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大脑对于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是会选择快速遗忘的,可能你的单词就是因为你厌恶背单词的过程而忘的更快。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喜欢速成!21天习惯养成,所以我们认为的积累过程也该不超过21天。但事实不会这么美好,我们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反复调整之后才能做好任务(在危机关头可以随机应变,把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当你不再执着与速成时,你的积累才有价值。
2:积累瓶颈期应对方法:很多人觉得只有有兴趣才能做下去,当我不想做下去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没心情不适合了。
这个感觉像是伪命题的说话却被很多人认可。人总是有一种习性:喜欢做看得到成果,感受的到过程的,而对于意识上的变化这种摸不到看不到的,总会不以为意。
比如我会觉得你完成了一个PPT比你看了3篇申论题材有意义,那只是因为前者锻炼了操作能力,出的成品还能赚钱,后者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可能永远也用不上。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比较后的结果。其实,这两类事情,原本就不存在可比性,不去比,相信自己无论学习什么,总会有用的。什么都不做,才什么收获也没有。
相信积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