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经常见到“理想和现实哪个更重要?”“困境之中,放弃理想,选择现实对吗?”“没有理想的活着就没意义了吗?”……诸如此类的提问,回复的观点也是长短不一,千差万别。
这是正常现象,先别说每个人生活环境和状况的差异,即便是人类比较一致的理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上,还存在着标准和层次上的差异。
要想更好的理解现实与理想,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妨读读《月亮和六个便士》。
这本书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力作之一,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用月亮代表理想,六个便士代表现实,创造出奇特而伟大的画家——斯特里克兰,他40岁时放弃了稳定而富裕的家庭生活,逃避到异国他乡,在贫贱的生存线上挣扎,只为实现他成为画家的艺术理想,至死不渝,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类励志的故事,大部分人会不以为然,感觉不真实、不可信、不值得借鉴;但是,当你用心细读,仔细品味,认真反思之后,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了。
我们可以根据书中脉络结合现实来品味一下:
书读不久,我便忍不住去百度搜索斯特里克兰,我以为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位传奇的画家。
我还曾傻傻地仔细地回忆,我楼下那个据说有“病”的人的怪异举动:他在路边修自行车,但他时常抱着一本厚厚的字典,目不转睛的看,要不是他偶尔发疯般的胡乱骂人,此时,我有可能把他当成斯特里克兰第二。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哦,你说这是作者文笔好,写的真实,不代表故事的真实性。
那我们再向下读。书中斯特里克兰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结合我们的经验来看:一个人长期平淡而舒适的活着,他原本没有理想还好,如果有,而且现在的生活又恰恰不是他的理想所在,那么他一定感觉不到满足或幸福,那么他一定会有想方设法去追求他理想的冲动,这冲动不强则罢,一旦强烈到他无法自控的程度,那么他就一定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而这行动在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看来,就是莫名惊诧和匪夷所思的行为。这么说,是不是感觉到了故事的合理性?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就有这种追求理想的冲动,这种冲动强烈到了他无法自控,他像被“魔鬼附身”一般,他不但甘愿去过非人的贫贱生活,哪怕牺牲掉自己的生命,甚至不惜牺牲掉别人的生命,也要全力以赴的去实现他理想中的目标。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和他的理想,他对一切都不关心,更不在乎别人对他的任何看法,这也意味着在他全力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几乎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也无形中使他追求理想的速度事半功倍。当然,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还有比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大的吗?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有但极少,反过来说,这样的事例多了,还有写小说的必要吗?即便写出来谁又愿看?
掩卷反思斯特里克兰一生的传奇经历,再来品味理想与现实的话题,会发觉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每个人的现实不见得不好,但他的理想肯定是更美好的,要不然怎么能算是理想。人人都有理想,只是大小或层次不同而已,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这现实不仅仅指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或环境等看得见的东西,还包括其内在那些看不见但更重要的精神和意志等能力,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理想的高度以及实现的程度。
综合素质强并不足以实现理想,还需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因为理想本质上而言,是无法实现的,或者说,实现了的理想便不再是理想,理想一旦实现了,会生出更多的理想。每一个理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付出的代价越大,实现理想的层次越高。现实中,某人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先别说要他付出体肤上寒冷或饥饿的代价了,即便要他付出面对周围人的不解、白眼等无礼非议的代价,恐怕也会缩头退避,半途而废。这还何谈理想的实现。
书中,斯特里克兰在贫困潦倒时,宁肯忍饥挨饿,也不卖画求生,只是赠送有恩于他的人,他对自己的画都不满意,直至用生命的代价画满了整个房子为止。他死后,整个房子被火烧光,他的巅峰之作也烟消云散,付之东流,这看似可惜,不也正好蕴含着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的辉煌吗?在人生的尽头,恰好达到了生命的巅峰,创造了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当然了,不愿付出代价,无异于不想实现理想,这也无可厚非。人各有志,毕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个千人万语,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孰轻孰重的问题,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各执一词、各取所需、各得其乐;个投其力、个品其果、个有所悟。
但不管怎样,《月亮和六个便士》值得一读,读后便知:理想与现实,无所谓孰轻孰重,关键看你有多大的能力并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