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诗词类节目大火,掀起了一场全民国学热。说到学习唐诗,《唐诗三百首》是人手必备的。《唐诗三百首》版本众多,主要包含诗的读音、注释、简要说明这些基本内容,适合普及,但不够深入。很多人和我一样,闲来翻看《唐诗三百首》,能够熟练背出许多名句,但真要剖析句子妙在何处,未必能说得出一二。想要达到更深层次的欣赏,就不能忽略诗的格律、句法、意境的分析。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刚好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是近代诗词大师,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红学家俞平伯之父。《诗境浅说》是俞先生的重要作品。俞先生曾经给孙儿女每天讲一首诗,把每首诗的声调、格律、句法、意境等内容,一一剖析。这本《诗境浅说》便是由此积累而成的一份私家教学精华,是经典的诗学启蒙读物。在序言中,俞先生提到,其先祖曲园公(俞樾)曾说过,“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这本书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导,重在“求其意义”,解说诗的要点和意境。
对于初学唐诗的人,或者爱好唐诗的读者,把《唐诗三百首》和《诗境浅说》结合起来,必定能够对唐诗有更全面的理解。
比如讲到杜甫的《旅夜书怀》,俞先生把这首诗同李白的《夜泊牛渚》相比较。同样是临江书感,杜甫写出了身世之感,李白则写出了高旷之意,都是气象干云的佳作。杜甫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说自己虽然善于写文章,但并未帮助自己显名,老病之躯也不适宜做官,功名声誉都无所得,只得漂泊一生,身世可叹。而李白则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虽然自己能登高赋诗,才气不输给古贤,可是所追慕的谢公早已仙去,无法倾听自己的心声,只好“挂帆而去”,旷世高怀,由此可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道理,却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古人读书启蒙,学的都是传统国学知识,打好了诗文的基础。所以古人再读古诗、古文,基础方面没有障碍,更容易掌握其精髓。现代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人,国学基础比古人薄弱,如果直接拿跟古人学诗相同的书目来阅读,比如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难免有理解上的隔阂,非常需要好的引路人指点迷津。
像俞陛云先生、龙榆生先生这样的诗词大家,就是难得的引路人。他们成长于传统教育的熏陶之下,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学识渊博。他们又生活于近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讲解,对现代人来说,也容易接受。他们是传承古代文化知识、沾溉后人的最好人选。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都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书。
对古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学基础的格律、句法知识,如果兴致所致能习作几首,也是蛮有一番文雅之趣的。
2018.08.19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