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新了解经济学中对于“歧视”的定义:
一、重新认识了“歧视”的定义
我们首先要给所谓的歧视下一个定义。我们说过:有稀缺就得有选择,有选择就必须要有标准,「选择的标准就是歧视」。在这里,“歧视”是一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贬义词,这就是歧视的定义。
所以我们没办法避免歧视,也就是没办法避免做选择。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歧视的标准是否得当。
得当的“歧视”是效率的考量。
表里如一,那这个歧视就不算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不得当歧视。
今天薛兆丰老师从“表里不一”这个角度来讨论不得当的“歧视”,也让我对于经济学上这个重要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我们也很容易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在做事的时候,没有弄清楚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Why为什么做?当目的不清楚时就容易被许多表象所干扰迷惑,而忘了自己的真正目的,产生了“歧视”,当然最终“歧视”的代价也就必须承担了。
比如,在投资评估时,考虑了外表,如马云,那么最终未能投资阿里巴巴,这就是不得当的“歧视”所付出的代价。
另外如,北京网约车需要北京户口,理由是“安全”,这也是种“表里不一”的不得当“歧视”。
这种歧视就是表里不如一的,不得当的选择标准。我们通常称这种标准为歧视。
然后我们的课程介绍了,如果代价越小,人们就越看重表面,越不注重实际;
如果代价更大,人们就不得不去注重表里如一,要尽量地去做出表里如一的选择——尽量减少以貌取人的情况,以籍贯取人的情况,以毕业的专业取人的情况,以性取向去取人的情况等等。也就是说,减少了人们常说的那种歧视。
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人们减少那些不恰当的歧视。
在企业经营中,每天都必须做出“决策”也就是“选择”,而这些选择的标准,也与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有关。比如,餐厅的定价,不同定位的餐厅对于同一个类似的产品,例如“炒青菜”,定价也是差距很大,这个也就“歧视”,透过价格歧视来区分不同的客群。
二、做选择时,人的注意力是有限且稀缺的资源
平时在做决策时,如果要考虑处理过多的信息,将会大量耗费“注意力”资源。所以,某些歧视或是说是“偏见”,可以替我们平衡注意力资源。所以在进行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对我们有没有直接利益,涉及自身利益程度大,决策前就愿意多思考会更理性,比如“选配偶”,而如果与自己利益没有太直接关系,比如“选总统”,就容易产生不当的“歧视”。
亚当·斯密说:“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其實人的注意力也是一樣的,关心的的程度会随着距离、关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于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太直接关系的公共政策不当“歧视”的问题,不太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