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业来说,能够还原到本质的,其实无非就是通有无,这三个字拆分开来,正好包含着三大要素:产品、客户、通路,其中通路在广义上还包括了通货也就是作为交易度量衡的货币。客户产生需求,产品满足需求,通路提供产品对接客户需求的管道与交易手段。三者混一,才构成完成意义上的商业。
当下有两种观点,看似大有道理,实则值得推敲。一种是硬生生地将商业要素割裂开来分主次,即所谓产品思维、用户思维。
所谓产品思维,就是产品为王,把产品做到极致,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超值满足用户需求,这样就能无往而不利。比如苹果、褚橙啥的。不过,这个算是绝对真理吗?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和艺术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对应的需求和相应的价值认定方式,是在于用还是在于有。如果说在于用,那么产品本身品质如何,就不能完全与商品价值和最终的交易达成划等号。比如索尼,它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水准,包括专利持有量,显然与国内一些厂商不在一个档次上,为什么它会垮呢?
至于用户思维,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基于信息充分对称,以及民众生活方式、行为决策的全面互联网化导致的市场破碎化,而形成的用户对于商业行为的话语权、主导权颠覆性上升。因此,用户的地位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其说这是用户主体时代,或者说整个商业模式、商业版图要围绕着用户来展开,不如说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前六十年,用户的地位被贬得太低,仅沦为倾销对象和提款机,而在产品整体过剩的年代,用户的选择空间必然导致权重上升。但是我们回头看西方国家,对于消费者的权益高度重视,与厂商的地位保持相对平衡,就不存在所谓的用户中心论或者说用户思维。一旦成为惯例乃至规则,就无需再进行特别的强调甚至表述,而是成为商业模式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另一重理解了。
实际上,产品与用户在商业上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呈现的是一种价值输出-响应的循环关系。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生存空间与赢利模式,而产品的形态与价值定位,又是为了激起用户的正向欲求。这就如同太极图,把它劈成黑白两半,那还是太极吗?
第二种观点,就是混淆了商业意义上的道与用。怎么说呢?如今很多人说商业,爱说初心、情怀、想象空间等等。但是就商业而言,首先要思考的,永远是生存问题,说白一点就是运营模式、赢利模式能不能站住脚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有无,或者说从0到1。这就是商业的道,商存而情怀附,商业废,情怀一文不值。
再回到O2O的寒冬话题。其实,对于那些退场的创业者来说,当初的起步或多或少必然是有情怀、梦想支撑的,哪怕它只是写在PPT里的。而一个创业项目的失败,可以说决不是因为情怀不够感人,而是商业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很多人投资人喜欢问创业者三个问题,“市场有多大”、“怎么抓住用户”、“为什么是你”。可惜,相当多的创业者还真就没想透这些问题。
我们再回头看老子的这段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无为、不言,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认清并顺应事物的生长规律,既不干扰胡为也不抵触畏缩,更重要的是这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以开放的心态,发挥天地生生不息以养万物的境界,就能实现根本目标“万物作焉”、“功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