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一个公众号的想法,是两个月前开始的。
大概在去年七八月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对不起公众号,当我能力不够时拿什么去开你?》来表达我对很多人盲目开公众号的看法。当你文笔不够、没有一定的思考也没有一定的流量时,为什么要去开一个公众号呢?
维护一个公众号的艰难,有时候并不亚于经营一家公司。当你内容不够时,你的用户并不会为你买账。而很多人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点,同时经营着订阅号、微博、今日头条、简书、豆瓣等写作社交平台。精力之多,我深感佩服。
或许是我太懒吧,当“今日头条”小编在微博上找到我并为我开通绿色通道后,我却并没有在上面发文章。原因是我希望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我的思考,而并不是把一篇文章反复编辑后发表在不同的平台上。
天知道,微博、简书和今日头条的内容格式有多少差别,当你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不同平台,光是重新调整格式就要耗时N久。原谅我并不愿意把精力消耗在这些让人疲惫的事情身上,尤其是当我已被公司事务折磨得快要崩溃的时候。
集中精力、沉淀自己,是我目前深感重要的事。
然而,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一个人的声音太渺小,你要想发声就必须通过不同渠道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你必须忍耐信息嘈杂和精力分散的痛苦。网络时代瞬息万变,让我们也跟着焦急浮躁起来,想要做到集中精力进行行业深耕也开始变得不太容易。要么忍,要么滚,开始成了我们的座右铭。
你有没有觉得,当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我们每天刷着朋友圈,让我们感受更多的并不是快乐反而是隐形的焦虑。你开始越来越关注朋友圈里那群人的生活,他们发生了什么逐渐变得比你发生了什么更占据你的内心。你不停刷着朋友圈,不停的靠微信和朋友聊着天,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对你生活造成多大改变。
而日子却在这些看起来毫无改变的生活里溜走了。
所以,我开始突发奇想的关闭了朋友圈。沉默不是为了体现自己有多成熟,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系统思考这些年成长的点滴。很多时候,我们对做选择时的迷茫是源于反思得不够彻底。
因此,开一个公众号系统地记录自己这一年地思考和学习,成为了主要目的。我给它取名叫做“Lilyan的二次学习日记”,名字灵感受教于最会写职场的金融大叔--Spenser。
一开始做公众号的主要目的并没有定型为“记录思考和学习”的日记性公号,只是想要为身边的朋友推荐经典适读的书目。通过去年一年的改变,我深感为人亟需多阅读,而到了二十四五的年纪更是要多读经典。因为有些道理,身边人并不会告诉你而书籍可以。所以,推荐书单成为了我17年一开始想要做的事。
然而,在筹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的订阅号定位为阅读型,那我的特色在哪里?我那什么去劝服订阅用户在我的公号里留下来呢?当我的做的内容用户都可以在别处获得时候,哪还有做下去的必要吗?
不被替代,开始成了我思考的重心。
不仅仅局限在订阅号的写作上,还有职场以及生活。当一个人的可替代性越高,那么他所能产生的价值就会越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的公众平台也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的作者并没有把一个公号写作坚持到底的原因。
替代性太强,回报率太低,多平台太费时,三者综合后自然而然会消磨了热情。
18号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的公号作者Spenser在李笑来老师的公众平台--‘一块听听’上面做了一个分享。他提出了一个‘自品牌’的概念,并说:“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为他人进行品牌沉淀还是为自己。未来网络世界,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不为自我品牌积淀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对于这个观点,我表示认同。
于是,在Spenser的影响下,我将逐渐将心思更多投入到“Lilyan的二次学习日记”里并将公众号定位为:积累自我的思考和学习,树立个人品牌。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的未来将会带上浓厚的自我品牌色彩。
当然,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集中精力、沉淀自己。随着朋友圈的关闭以及公众号的试运营,未来会将精力集中在微信和微博的运营。请原谅我的精力有限,毕竟创作是个太耗脑力的事情。
那么,最后,我想说:你来或者不来,我都这里,寂然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