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正值高温酷暑,就宅在家里读闲书。随手翻阅叶圣陶和夏丐尊的<文心>,被一篇<知与情意>的文字吸引了。
文章开头写到:“九.一八”东北事变的消息激动了全国的民众,因了当局的退让,民情愈见激昂。其中最感到愤懑的,不消说是青年学生。各地学校纷纷组织抗日会,努力于宣传及抵制仇货的工作。
接下来写到第一中学师生抗日的举动:校内到处贴着惊心动魄的标语,课外活动停止了,将这时间改行军事训练,各科教师都暂时抛开原有的教程,改写与抗日有关的教材。沈先生于算术科的应用问题中用飞机速率、军舰吨数、食粮分配等做题材;张先生教地理,所讲的是东北的地势;李先生教历史,所讲的是历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情形。校长黄先生、教务主任陈先生都曾留学日本,熟悉日本的一切,每星期给学生讲日本的国情一次。
王先生在指导学生写<抗日周刊>时用启发式的讨论引出了“知、情、意”的概念及在写作中的应用。“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他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他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以有三中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最后学生们通力合作,完成了文稿。王先生最后的那句话,拿到今天来读,仍是振聋发聩“:外国人讥诮我们中国是“文字之邦,”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
通篇文章采用平实的叙述手法,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读来仍然倍感振奋。“知、情、意”的表达,深入浅出,阐述了文章写作的魂魄所在,实乃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