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标:用不指责、不命令的语言,鼓励孩子主动合作,保护其自尊,而非操控行为。
1. 描述问题/你看到的事 只客观说现象,不评价、不指责孩子“总是/故意” “你怎么总不关水龙头!想发大水吗?”“说了多少遍别乱扔垃圾,就是不听!” (错误)
“我看到浴缸的水快溢出来了。”“地上有一些垃圾没有放进垃圾桶。” (正确)
2. 提示 用陈述句点出问题,隐含“该怎么做”,代替质问“谁干的” “谁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快点捡!”“谁又把牛奶洒桌子上了,能不能小心点!” (错误)
“桌子上有洒出来的牛奶。”“玩具还在地板上没有归位哦。” (正确)
3. 用简单词语表达 不说长篇大论的道理/抱怨,只说核心关键词 “跟你说过出门要拿包,每次都忘,不提醒就记不住!”“你又咬手指头,脏不脏?说了八百遍了还咬!”(错误)
“孩子,你的包。”“手指头。” (正确)
4. 说出你的感受 用“我/我觉得”开头,描述自己的情绪,不评价孩子人品 “你真没礼貌,总是打断我说话!”“你太自私了,只顾自己玩不分享!”(错误)
“我说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会觉得不高兴。”“看到玩具都被一个人占着,我会有点着急,因为弟弟也想玩。” (正确)
5. 写便条 用文字温和提醒,比口头重复更易被孩子接受(尤其适合学龄儿童) (每天口头催)“你就不能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天天要我催!”(反复说)“用完毛巾别扔床上,要挂好!” (错误)
(贴电视旁)“开电视前,想想:作业写完了吗?练习做了吗?”(贴毛巾架)“请把毛巾放回原处晾干,谢谢呀!” (正确)
关键提醒
1. 无需机械套用:有的孩子听到“提示”就会行动,不用非要说到“感受”;有的孩子对“便条”更敏感,灵活调整即可。
2. 核心不是“让孩子听话”:这些技巧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体谅他人的能力,而非把孩子变成“言听计从的机器人”。
3. 态度>话术:说这些话时,语气要平和,不带着“我都用技巧了,你必须听”的压迫感,才能真正建立相互尊重的沟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