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话题,在本系列一开始的时候本打算只是作概述性引论。但慢慢地,在刻意关注之下,发现很多人对这类知识所知甚少,大部分都是知表不知里。所以特意写了这篇文章,归纳总结下笔者目前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对看到此文的你有所帮助的话,实在是荣幸之至。
1. 概述
当你的注意力从一件事物转移到另外一件事物时候,这就被称为“情境切换”。“情境切换”提醒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执行多个并发任务;避免频繁出入情境,保持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2. 详解
我们键盘上的Alt + Tab组合键(Mac上的Command-Tab),其学术名词正是“情境切换”,这个非常简单的操作其实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短期记忆力和精力。
你现在可以先暂停阅读;尝试在单屏幕的情况下,以全屏方式同时打开一个网页和文档,使用Ctrl+Tab切换的方法来将网页中的部分内容输入到文档中,很快你就能感受到持续的情境切换给你造成的强大心理和生理压力,你将变得非常烦躁,效率奇低,尤其是你不仅仅只是开了这两个应用的时候。
与情境切换伴生的正是多任务处理,多任务处理将浪费你20%到40%的生产力,也就是8小时的实际工作时间,只带来了不到5小时的收益,并且伴随错误的大量增加;这不仅仅是效率的降低,频繁的中断将导致你心情抑郁,狂躁易怒,这将使得效率进一步降低,甚至生活品质的退步。
不过这里要澄清一下的是,多任务处理在这里是指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执行多个并发任务。在同一代码区域修改几个错误,回复几个类似的电话或做多道菜这些并不算多任务处理。而当你中断代码修正而去回复一些无关的即时消息,电子邮件或电话,甚至转而去快速浏览新闻网站时,你才会遇到麻烦。
请记住下面这句话:“我们大约需要平均20分钟才能返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每次在被打断之后,你不得不把一切记忆逐一地拖回来。所以,在深入进行某项任务时候,被打断之后,你大概需要平均20分钟才能返回原来的工作状态。好好反思下,一天里你能经受住几次这样的二十分钟。所以永远不要尝试将注意力同时放在几件事上。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脑中没有类似电脑的中断机制,没有“保存栈”或“恢复加载栈”的操作,它不会保存上次中断的情景(上下文)来让你有机会在接下来进行恢复。所有的恢复工作只能靠你从头开始,而且这一方面无论你怎么去练习或努力,都是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认清这个现实之后,我们才能开始思考解决办法,自知之明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前提。
3. 实例
讲完了上面这些理论,接下来我们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从实际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地情形——在请教问题时,被请教者非常烦躁,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为什么,只会反复念叨被打断思绪了;而请教者又觉得很委屈; 在明白了上面这些理论之后,这一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提问者是主动从自己的情境中退出,而被请教者则是被迫从自己的情境中出来,尤其是如果提问者还在旁边不断强调自己的问题多简单,自己所做的事情多重要,强迫被请教者尽快从自己的情境中退出时候,上面发生的情况似乎顺理成章了。
现在让我们复盘一下这个情形中涉及到的情境转换:首先被请教者需要从自己构建的情境中出来;然后需要在请教者的描述中理解沟通以进入请教者问题所处的情境;解决完问题,再重新回到自己之前所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试问被请教者的代价真的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吗?其次我们在抄写某份文件时候,经常会出现喊上一位同事或朋友——让他念,你只负责抄;我们总是以为这是因为增加人数导致的效率增加,但其实深层含义不正是避免情境切换的影响吗?
第三个例子就是,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了,学习和阅读时也会把手机放在手边,这样导致的一个现象是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时不时甚至无意识地就玩一会手机,明明投入了好几个小时学习,但实际有效学习时间不到一小时。其实这背后的深层含义依然是情境切换,好不容易进入学习的情境中,结果被一个短视频或新闻给轻易破坏了。
4. 最佳实践
最后让笔者陈诉一些个人总结的最佳实践,供读者参考。首先要说的是,这其中的某些规则,笔者自己有时候都做不到。
情境切换的对立面就是专注, 所以最终我们要做到的是保持专注,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而如何保持专注?
首先可以提高进入情境的物理难度,也就是抬高退出情境的成本,让自己不会轻易退出情境。例如如果学习前你需要做一大堆准备工作,那么进入学习状态后想要退出场景时你就会有所考量。
其次就是明白进入专注前的刺痛感是正常的,很快就会过去。就如同进入高速车道的汽车,刚起步时候确实比较慢,但一旦速度上来你就不会觉得难受,这个时候你就会进入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为“心流”的状态。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享受专注带来的满足感。
现在使用电脑办公的朋友越来越多,最好要多准备一块屏幕,而这块屏幕最好是和之前那块一模一样。这一步简单的操作将让你的效率提高至少20%。。
然后就是给任务限时。这里我们就以上面的学习为例,很多人经常为了让良心能安,会将所有空闲时间全部拿来学习,但其实这样并不好,三小时的满负荷学习计划很可能还不如学习两小时,刷手机一小时来的好。有一个称为“帕金森法则”的时间管理概念——帕金森法则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无限扩展,直到用完所有时间。帕金森法则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假如让你24小时去完成一项任务,时间的压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执行(限时),如果是一周呢?它就换来了小题大做的6天,要是两个月,但愿不要如此,它就变成了一场精神磨难。对比就是上面地三小时学习计划中,你发现总是得学习,于是东摸一下,西摸一下,再恍然时候就该睡觉了,又是一事无成的一个晚上。但是后者计划中,当手摸到手机时,你会主动告诉自己等一会就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敞开玩,这样地过程进行几次之后,你就自然养成了这个习惯。另外就是上面增加退出情境地难度,还是不要将手上放在伸手就能碰到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中场休息时要保持一种低层次的分心。人不可能真的如老僧入定一样在那一坐就是两小时,中间休息时候切忌观看一些刺激性的短视频和新闻,尽量从事一些诸如出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坐恢复性的运动,保持一种低层次的分心。别真的完全放飞自我导致接下来的时间全部用来调整以再次进入情境。
还要学会拒绝。拒绝从情境中出来。
一件事情先做核心,然后进入修补阶段时候就可以允许打断或者情境切换了。这个方法来源于《精进》的“三明治法”。例如在写这篇文章时候,笔者试图在斟酌字眼的时候,把格式也顺带排版好,但感觉很难受,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在草稿笔记上写下内容后,在粘贴发布前进行的排版工作。
两分钟原则。如果这件事情两分钟内可以解决,就赶紧去做完,当然前提是这种事情不能一个赶一个,干完一个又来一个。
5. 参考
- 《refactor your wetware》 - 笔者首次接触到“情境切换”这个概念的位置。关于此书,第一遍看时似有所感,第二遍时惊为天人,第三遍直接奉为神明。而其在第八章的P187第一次明确提出“情境切换”的概念。
- 《精进》 - 笔者在本书中首次接触到”心流“的概念( 心流 - 百度百科 )
- 《软技能》- 作者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将其评价为一切的基石。
- 《自控力》- 本次笔者尚未看完,但绝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