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副校长、网校2019级心理咨询与自我成长专业的教务主任余晓洁。以下是我参加网校校长时间的演讲稿,也是我作为2020级网校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专修学院院长的身份第一次闪亮登场来进行的就职演讲。
首先,非常荣幸可以成为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专修学院院长一职,当我被任命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道光亮,那是来自我心中那块写着“让更多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的职业理想的牌匾在熠熠发光。
还记得10年前,我是一名心理学科班生,毕业后在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从事心理医生的工作,开始接诊和分管精神疾病患者,每天需要给康复期的他们安排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在临床学习和实践更多偏重于个体的我,在个体心理治疗上尚可通过不断地积极经验而使得自己更有能力去服务患者,但是团体心理治疗却完全是一边模仿一边自学开始,我曾疑惑也问过我们科室的资历较深的同事说为什么非得开展团体治疗呢?他们说你慢慢看就知道了,果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光做个体治疗效果有限,而团体可以有效地让他们的社会功能,如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团体情境和团体动力的帮助得以更好地恢复和提升。
还记得在医院工作期间,我在运用专业进行工作的同时,也见证着每一位患者及他们的家庭因精神疾病所累而痛苦不堪。我思索着如何能让患者更好地康复,如何才能让社会上减少产生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医院的院长给我们心理医生的具体工作还包括了每月一次的患者家属宣教活动,就是通过开讲精神心理疾病的科普讲座,让患者家属可以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更好地照顾和支持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当我第一次拿起麦克风站在讲台上时,我无奈地发现自己空有满腹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转换为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家属科普;当我作为助教看着前辈在讲台上宣讲时,我也惊讶地看到了那么多的家属竟然完全没接触过、没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
很多家属都表示如果早一些了解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其重要性,也许可以避免让家人发展到住院治疗的地步,也许可以让自己通过多点认识了解知道应该如何与家人相处。
作为心理医生的那三年时光,我在尽我所能地医治患者,也在以上的两个短板上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2012年,我参加了在广州大学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的工作坊《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认识了韦志中老师,也开始了我的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的专修生涯。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患者治疗团体与家属宣教讲座,在实践中越发地感受到在心理学工作中,“批发”和“零售”的差异性,感受到心理学理应向着普通老百姓科普推进三公里,才能更多更大化地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只停留在生了病才治疗的层面上。这也是当我第一次走进韦志中老师的工作室时,映入眼帘的“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这几个字与我心灵产生的巨大共鸣的原因。
于是我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开始跟随韦老师在研究生班和学习实践,后来也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在心理协会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和科普工作,负责撰写东江时报“心灵驿站”专栏、惠州阳光100电台心理嘉宾,参与编写社科普及丛书《心理健康50题》,带领协会心理服务团队负责惠州市总工会“关爱直通车——异地务工人员心理援助计划”项目、二孩妈妈心灵成长团体、“静待花开”青春期女生健康心智培育工程、“我心向阳——妇女信访维权心理服务计划”、惠州市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十大项目“暖心之约——市民健心工程”等社会服务项目,打造惠州专业心理服务品牌。
项目中需要在企业、社区、学校开展大量的心理科普讲座、团体辅导服务,大到面对600个员工的讲座,小到20个的小团体,我带领心理学专业团体运用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开展活动,得到了政府、项目购买方和大众的欢迎和认可。我本人也因为这些工作被评为惠州市妇联被选为三八红旗手、惠州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库成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个人等。
这些经历和荣誉的背后,除了我的专业能力之外,更多地折射出心理学讲师和团体导师人才在心理学行业和市场中的空白,这也使得心理科普工作者成为了香饽饽。网校办学四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加之近几年从国家政府层面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心理学科普工作的社会需求,使得我在这个过程中真切地认识到,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如果无法以讲座和团体的服务方式来回应社会需求,那么他的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一名心理学实践者,如果一味停留在学习更多高深技术搞定个案,而忽略了学习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应用到心理科普的广阔天地,那么他定会陷入狭隘的专业自卑怪圈。社会需要更多的心理学讲师和团体导师,无论是心理学科普讲师、还是团体带领者、心理学团队督导师,以后将在社会心理服务中大有作为。
作为韦志中心理学网校2020级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专修学院院长,我将用我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服务经验,培养出一批上得讲台、下得团体的心理学工作者,让更多人走上心理科普之路。我准备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