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艺文》
冯先生的核心观点:一时代的大作家,即是能将一时代的平民文艺作得最好者。唯因其如此,所以他的作品才是活的,才是中国的。对于中国人,是中国的文艺,虽不必是活的,但活的文艺,必须是中国的。只有从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的生活中,生出来的文艺,才是中国的;亦唯有这种文艺,对于中国人,才是活的。中国人的生活现代化了,所以中国的文艺亦要现代化。现代化并不是欧化。现代化可,欧化不可。
具体阐述:
一、“类”与“个体”的观点
从“类”的观点看,事物所有的性质,有主要的,有不主要的。
从“个体”的观点看,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正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许多性质,各不相同。
从“类”的观点看,除了属于其类的一性质外,其余的这些性质,都是部主要的;但从个体的观点看,其余的这些性质都是重要的。这也是区分不同个体的关键要素。
二、文化与文学、艺术
从文化方面区别各民族,其艺术、文学是最需要注意的。譬如英国文学,真正是英国“底”(所有格)文学,因为它是用英国语言的。它的许多妙处,是跟着英国语言来的,多以确乎不能翻译。艺术也可以是某民族“底”,而不只是某民族“的”。
以房子为例,各民族的房子的式样可以不同,从“类”的观点看,这些式样不同,不是主要的。但,各民族正是因为这些不是主要的方面,玩出许多花样。这许多花样,即是各民族的建筑艺术。例如有希腊式的,有中国式的建筑。这些建筑式样的不同,即是希腊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的不同的一部分。
对于有些事物,所谓各民族的不同,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花样上的不同。譬如,同为武器,一个民族用弓箭,一个民族用火枪;同为交通工具,一个民族用牛车,一个民族用火车。这是程度上的差别不是花样上的差别。
一个民族所有的事物,与别的民族所有的同类事物,如有程度上的不同,则程度低者应该改进为程度高者,不如是不足以保一民族的生存。但这些事物,如只有花样上的不同,则各民族可以各守其旧,不如是不足以保一民族的特色。
三、用“文”“质”谈文化
一个社会的生产方法,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是质;它的艺术、文学等,是文。举例而言,一个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是质,一个建筑所取的样式是文。文是关于花样的不同。从关于质的类的观点看,文是不主要的。但从一个个体,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观点看,文确、是实重要的。
冯先生认为的“文”,包括普通艺术文学,而普通艺术文学,占普通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艺术文学,就其本来说,虽不过人的生活总的花样,但人的生活的丰富、有意思,一大部分即靠这些花样。
一个民族,只有对于它自己的文学艺术才能充分的欣赏。只有从自己的文学艺术里,才能充分得到愉快【熟悉的文字,熟悉的样式】。因此,各民族必须宝贵它自己的文学、自己的艺术,必须宝贵它自己的这些花样。这样说并不是抱残守缺。将一种东西当做死的东西,放在博物馆里,这的确是宝贵的方式之一。但我们所谓的宝贵,是把一种东西当成活的东西,养育培植,叫它生长发展。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本身,若常在生长发展中,它的文学艺术也常在生长发展中。有生长发展,即有变化。因为某种文艺用某种方式,只有一个最好的表示,党人在所有的可能的环境中所有的可能的情感的最好的表示,都已经表示过了。当一种文艺已有这种情形,则文学作家,即非用另一种说法,以说人在某种情形下之某种情感不可。这另一种说法,即是一种新文体,文学的一种新花样。
四、“现代化”与“欧化”
新文学家的毛病,是专在西洋文学中找新花样,而且专在西洋文学中找词句。有人认为这些所谓新文学,应称为欧化的文学。这个观点有些片面。其实,新文学中的一部分是现代化不是欧化。如标点符号,如引得,这些在欧洲古代即中古时代也没有,而现在有了,这是现代化。但有些人,他们用欧洲文学的花样,用他们的词藻来写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让人的感觉不是他们写的,而是他们从别的言语翻译过来的,这是最没有意味的。
五、“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
新文学运动者认为,旧文学是贵族化的文学,而他们的是平民化的文学。旧文学是死的文学,而他们的是活的文学。不过,贵族化的文学、死的文学也不一定没有价值,博物馆里的很多东西,都是贵族的、死的,但仍有它的价值。从这个说法看,其实,有些新文学作品,尤其是新诗,实则更贵族化、更是死的。因为这些新文学作品,不学过欧洲文字的人,不能看懂。
还有一种是普罗文学。所谓普罗文学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鼓吹宣传无产阶级额的文学,一种是可以使无产阶级的人可以得到感动的吻戏。前一种文学,是文以载道,它的价值在“道”不在“文”;后一种文学,是真的文学,就后一种文学而言,普罗文学与平民文学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