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爱聊天的老头。
用嘴聊了半世,笔聊了700万字。
但还是嘴占上风,许多人不晓得我还出过一摞书。
其实这无所谓,咱们接着聊,聊武汉。
◆◆◆
几年前到公园晨练时开始见到一群老人抖空竹,一下子引起我许多回忆,许多感慨。
抖空竹是杂技节目之一。那个形如举重用的杠铃,能抖出“嗡嗡”的哨声和各种花式的道具就叫“空竹”,而我们小时候却把它叫做“洋陀螺”。
“洋陀螺”的得名,是因为有“土陀螺”在先。“土陀螺”原本叫陀螺,是几十年前极流行、极便宜且极简单的儿童玩具。一个车出来的木头疙瘩,上大下尖,尖的那一头钉上油靴灯,只要一杆鞭子往腰上一缠一拉,陀螺就会在地上打转转,然后一鞭一鞭地抽着,陀螺就不停地转。那空竹被武汉伢叫做“洋陀螺”大约就因为一“土”一“洋”都会转吧。陀螺的好玩,不仅在于抽得好转得长,还在于可以比赛。男孩子们的“擂陀螺”,就是一种两个陀螺对撞,以撞“死”对方为胜的游戏,常常可以玩出惊心动魄的效果来。
我们这一代人的儿时游戏,像陀螺这样又便宜又简单的玩具都不多,更多的玩具来自大人的废弃物、家用物的边角余料,还有些是什么道具都不要的游戏。
那时的小学门口,摆了不少零食摊,摊上除了零食还有些玩具,像毽子、万花筒这些,就是最常见的。但多数孩子是不买毽子玩的,不愿花钱是次要的,主要因为买的毽子毛次、分量轻,不好打。自己做的毽子,可以根据玩者的需要“定向生产”。女孩学踢毽子时用两张废纸包两个铜钱,系好之后把钱上边的部分剪成四边翻花的纸条条,就可以踢了。好一点的用布做,同样是一包一系一剪,踢起来像踢一朵大菊花。但这都是踢的技术不行的孩子才玩的。那些一踢几十个“剪”(一种跳着踢的姿势)的高手,要玩就玩自己做的“鸡毛毽兜”:在一段一指宽的布条正中剪一个正方形小口,然后对准铜钱的方孔叠放三枚铜钱,将布条的两个头儿穿过钱和布条的方孔拉紧,再把上好的公鸡尾毛扎成四面开花的模样插入孔中,裹好布条,系紧生根,一个挺拔的毽子就做成了。这种毽子上紧下平,分量不轻不重,无论踢什么姿势,保证每一记都是鸡毛在上钱在下,不会翻转。它可是那时毽子比赛的“比赛用毽”。
“打撇撇”和“打洋画”是大同小异的游戏,不同的只在所用的玩具不同,“撇撇”和“洋画”一是三角形一是长方形,这玩具的原料却都是来自大人的废弃物。“撇撇”是纸烟盒折成的三角形,“洋画”最初是夹在纸烟盒当中的比烟盒小些的硬纸小画片,这两样东西都可以在地上“打”,把对方放在地上的“撇撇”或“洋画”打翻的算赢。为了自己的“撇撇”不轻易被人打翻,孩子们往往会想办法让它们沾些油,屋前屋后的油坊便成为给“撇撇”“揩油”的地方。
女孩们玩的“抓子儿”,更是家制玩具的比赛。五块小布片包五包米,缝成方形的“子儿”,抓出许多的花样来,比的是女孩们的手指的灵巧劲。别看这是女孩子的游戏,男孩中也有玩得极好的,只是这样的男孩在男孩中往往会受排斥,被骂为“屁”。
跳绳是男女孩可以共同玩的游戏。绳子来自各家各户,当然会今天粗来明天细,张家长李家短。但那时候的孩子能将就,什么绳子玩两下就适应了。
折纸也是男女生可以一起玩的游戏,但男女生折的内容却大不相同。男生喜欢折手枪、子弹袋、蛐蛐、飞机等,女生却志在折花折鸟,折一些轻盈的东西。有的男孩寻到了较多的废书废报,就折一条大子弹袋斜挂在肩上,再拿一把纸折的抢,然后神气活现地学电影里高喊“同志们,冲啊——”但一看到他爸爸马上就会泄气。因为他爹这时往往会骂:“葱(冲)?还大葱呢!莫跟老子丢人了,滚回去!”
“跳房子”男女都能玩,而且不要什么成本。在水泥地上还需要粉笔画“房子”(大长方形里分两排各画四个相连的正方形),在泥地上则可用瓷片、瓦片划。整个游戏需要的道具只有一个“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字,只能记这个读音了)。这个“憋”是武汉孩子做投掷类游戏的投掷物的总称。它可以是碎砖片瓦片(称“瓦渣”),也可以是碎瓷片陶片(称“瓷瓦渣”),也可以是较结实的土块(称“渣巴”)。可见这是一种很节约的游戏。
完全不要“道具”的游戏,参与面最广的当属“官兵捉强盗”。它男女生皆可参加,只消把人分成大体相等的两半,一方当官兵去抓另一方就行了。被抓的“强盗”要一手摸墙站着“坐牢”,另一手却伸出去等没被抓的“强盗”来救。别看救人者只要触着被救者的手就算施救成功,由于“牢”边有“官兵”看守,弄不好被拍上,他就得把前边被捉住的强盗那只游动的手牵起来,再伸出另一只手去等待“劫牢反狱”。较多时候“强盗”就这样被一网打尽,回头重来时就得继续当“强盗”。
完全用不着花钱的游戏还有“斗鸡”。一群男女生分成两半,或是单斗或是群斗,玩起来是又不伤人又有斗智斗勇的意味。每个人都用双手抱住自己一只悬起来的脚,然后跳着去攻击对方,或直撞或巧打,把对方撞倒或撞成双脚着地就算赢。这是灵巧人的游戏,他(她)们往往能通过闪让或巧打把猛打猛冲的人弄垮。
比较文雅一点的游戏还有就地一画的棋类,像对角棋、成三棋,画好棋盘找两组不同的棋子就能来,谁输了谁挨“劈”(打掌心)。
▼
文丨何祚欢 编辑丨羊宇宙仁波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设计丨周梦蕾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我们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