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毕加索的三幅画哈,纯属门外之见。
这三幅画代表的是老毕在不同阶段对女性(或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第一幅是女神,第二幅是怨妇,第三幅是女妖。
第一幅是经典的写实,构图色彩透视中规中矩,画面上的女子温柔含蓄,恬静圣洁的眼神,衣服线条柔和,褶皱细节十分精致,山川背景衬托人物的高贵典雅。老毕少年时期就被公认是绘画天才,基本功一流。
第二幅,也算是写实,但已经突破经典写实的规矩了:色彩简化,除了黑白只有蓝色;白描般的线条,没有太多细节;背景简略妇人暗淡坚硬的身影融入无边的黑暗。这幅画好在用最简单的笔触画出最刻骨铭心的空虚。
第三幅,已经不能算写实了,虽然还看得见完整的人物(老毕后期作品更多搞怪)。五个裸女的出现如做梦一般变形错位,只有大致轮廓。比较抢眼的是中间的葡萄,大概属于富有象征性的记号,据说是性意向。人物正面和侧面交织在一起,营造一种时空流动的不真实的感觉。这些女子健壮性感,妖冶狰狞,让人想到不可遏制的欲望,同时又让人感觉十分不安。这大概是老毕对女人真实的看法,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真实的看法。他用一堆菱形图案错位拼接天才地表达出来一种我们常常萦绕于心却又说不出口的感觉:渴望与恐惧同在。
后印象主义以来的种种颠覆,懂也好不懂也好,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我头一次在蓬皮杜看见蒙德里安、康定斯基们的作品,只觉得一些断裂、一片茫然,一堆凌乱,一点儿也不美;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欣赏。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周围的世界,甚至发觉个人的生活都不知不觉地包含着那些符号和情绪。这些符号代表的一种现代意识与我们所处的时代风格互相呼应。察觉的这种断裂茫然凌乱的状态,并用独到的手法揭露出来,发人深省,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觉悟。
美,或许不是那么一尘不变的标准,不是那么统一的观念。比如蒙拉丽莎的微笑与非洲祭司的面具,哪个更美?达芬奇与高更会有不同的关注和见解。汉唐画像石与明清鼻烟壶,哪个艺术造诣更高?我小时候会喜欢精致的鼻烟壶,而现在则认为那不过是明清工匠的机灵和娴熟的手艺,不如汉唐雕塑的质朴与深厚,透着一股子“敢问苍天”的精气神。哪怕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审美观点也在变化。
艺术与生活是鸡和蛋的关系。孰先?孰后?时代造就艺术风格?还是艺术风格引领时代潮流?我们在用自己的观念为社会洗脑?还是我们被时下的社会观念洗脑?这些问题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