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80年,和袁隆平院士同一个月生日,年龄相差近50岁,虽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但是他却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人。
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粮食匮乏,我们家家境稍微好一点,当时是非农户口,每年可以在镇子里粮站领一袋大米。吃米饭当时是奢侈,大米只能熬粥,即使是这样,到了每年的五六月份,家里的大米基本上就吃光了。而周围的人们却连大米都吃不上,只能靠自家种的小麦,红薯。一年到头吃红薯面糊糊。
此时,袁隆平院士正在开展一项宏伟的计划,1980年,世界性的灾荒来临时,刚过知命之年的他决定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培养超级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
对我来说,可以全年吃上大米,吃上大米饭的愿望曙光出现了。
到了九十年代,我们不再每年在粮站领一年的粮食了,大米可以在市面上买了,大米不再是紧俏商品,我们家在90年代也买了第一个电饭煲。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90年代做客别人家,吃大米饭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但是毕竟,我们可以吃到可。
此时的袁隆平已经实现了自1995年中国实施超级杂交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10.5吨,到12吨、13.5吨、15吨、16吨,17吨、18吨……
进入新世纪,米饭已经成为餐桌上的主食,没有米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各种品牌的大米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泰国香米、东北大米、广东马坝油沾等等,人们开始从吃上大米转向挑选大米的口味,这时候,人们往往忘了袁隆平院士,认为他的大米只能算可以吃,但是口味不如国外的香米好。
但是人们不知道,正是有了袁隆平院士的不懈努力研发,人们才有了挑选口味的选择权,正是有了袁院士的努力,那些还在贫困山区的人们也能吃上了饱饭。
民以食为天,那些为粮食做贡献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