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必经的过程。死者仿佛是被死神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规则所选择出来召唤的,没有年岁的限制,没有品行的限制,没有健康疾病的限制,就那么的终止了生命。徒留活着的人伤感涕零,感慨于生命易逝。
幼年时,对于生老病死这几个字的感受并不深,仿佛那是别人家的事情,自己仿佛神助一般是不必经历这些。随着身边亲人朋友的陆续生病,甚至意外离世,方才能够有更深一些的触动。
现在的自己年纪尚属于青年步入中年的行列,并不忌讳言及自己的生死,仿佛自己的人生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光似的,够我折腾。但是对于亲人,我还是有所避讳这样的词语的,因为我害怕会应验,我舍不得这个世界不再有他们。但是我又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我总是想起,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面写的“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这些年,陆续的经历一些亲戚的病逝,也看着祖辈的日渐衰老,身体的迟缓与衰迟,这些,都是没有办法而必然发生的事情。
我总是在想人生的意义,而现在又会想,等到自己到暮年之后的自己人生意义所在。我是希望自己的亲人长命百岁,多多经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的。但如果是自己,到了暮年,我并不希望自己经历这样颤颤巍巍的人生。一举一动,受自己的躯体所限制,受地上的一块杂物所限制。
此时的自己,并不能够切实的体会到老人所处的状态。静静的想一想,如果彼时,相守的人仍然在身边,那样两个颤颤巍巍缓慢挪步的老人,也还有一定的快乐而言。一个人的话,怎么想,怎么难过。自己回顾着一生的经历,周围熟识的人,陆续的都走在了人生的路上,自己对待生死,是否还有恐惧,是否还有遗憾,对待生活是否还有希冀呢?
电影遗愿清单里的两个老人,正是因为人生还有遗憾,所以选择了用余下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清单上的愿望。我到暮年之时,或许也会选择类似于这样的一种在路上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最后的时间吧。或许,等到几十岁之后,就开始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倒计时,当然,这里面不考虑意外的情况,单单只考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生长度。
彼时,按照设定的倒计时,将生命进行自我定格,规避生命枯萎的过程,这大概会是我的选择。打小,我不明原因的厌恶着医院,从气味到问诊流程,所以我很难想象自己如果去住院,还会有很好的心情状态。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倾向于,以自己能够选择的方式,去决定自己的暮年生活,去决定自己去留的节点和方式。
人生,终究是一场一个人的旅途,体验的只是风景与心境,终究我们都会离开。
本文由本人于3月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