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准时收看互加青椒计划,当然是受益匪浅了。由于这节课从《音乐之声》音乐剧里谈什么是教育的,之前我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于是听完了石中英老师详细而又生动的分享之后,我就马不停蹄地去搜索了这部电影来看,确实是很经典的一部电影。
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基本的问题,回答也不容易,正是因为是基本问题,所以让人不得不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为开展班级管理,反馈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真的很难说清楚,这就是基本问题的特点,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
理论太抽象,石老师决定用《音乐之声》去探索。《音乐之声》诠释有教育,爱情,以及对国家的态度的情感多元的一部电影。作为教育工作者,石老师就来说说教育。
崔普是一名奥地利海军,他的妻子去世后,留下了七个孩子,崔普管理孩子的方式是军事化的方式,军队的特点,他强调身份,反对穿游戏服游玩,应该穿制服,不能够闲逛,这样有失家族身份;同时还要有纪律,比如他习惯用哨子命令人,哨音的不同,代表不同的命令,不同的孩子;他还强调服从,若不听话就会受到惩罚,但是呢,他也很爱孩子,关心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只是爱的方式不对。玛利亚则不同,她可以在山坡上,蓝天白云下自由歌唱。她善良,有爱心,表现在她穿朴素的衣服,其他好看的衣服都捐给穷人了;她有信心,遇到困难,挑战,压力时,她总是勇敢面对,不消沉;她意志坚定,认准的一定要做,一定要说,有个性,对追求目标坚定不移,比如她对崔普用哨子管理一事而和他争论不休。她一来就能改变孩子的面貌,她突破了常规,她是留得最久,也是孩子最信任最喜欢的家教。玛利亚理解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还有她尊重孩子,不用哨子,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她也信任每个孩子;真诚待孩子等
从崔普和玛利亚的经验来看教育:首先向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但是教育与教唆是不一样的,教唆是控制,纪律,这是手段。记得我一年级的时候,是一名班长,当时老师在上课,下面学生很吵,我为了维持纪律,大声对老师讲:"老师有人讲话"可是此时不但没有被老师表扬,反而被老师说了一句:“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当时我脸都红了,觉得丢脸了,感觉班长的地位都下降了。我心想,又叫管,管了又被骂。现在我才知道,当时的老师没有对我作出正确的引导,让我产生价值的困惑。管理存在细节,比如交流,对话,日常教学等。儒家提倡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动力,是构建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爱没有差别,对小孩子要爱和尊重,对大孩子要理解和指导。还有就是要信任,很多大人都认为孩子年龄小,经验少,所以就选择了不信任,不能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其实孩子在学习和交往中,通过争吵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遇到规则难题时,加以引导,建立合理的规则就行了,比如影视中的孩子们学习唱歌由不会,玛丽亚相信她们,最终孩子们喜欢上和爱上音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对学生不能不信任,要提供平台让其成长” 。
当电闪雷鸣时,孩子们由于害怕,纷纷躲到了玛利亚的床上,玛利亚分享美好的事物给孩子们,让他们忘记外面在打雷,这体现玛利亚的真诚。
这是玛利亚带领孩子体验大自然,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道家提出:自然对人生的造化具有永恒价值。玛利亚带领孩子们认识事物,建立亲切关系。孩子们由原来崔普军事化管理的压抑,到玛利亚的亲近大自然(划船,爬树,唱歌)内心变得阳光,健康。是啊我们农村也有很多了利用的资源。想起小时候三年级,语文老师带我们去山上观察大自然,观察家乡的山。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觉得最有趣的。
玛利亚带领孩子唱歌。音乐让孩子们懂得节奏旋律的美好。
边唱歌边骑自行车。
玛利亚带领孩子划船。
崔普的军事化管理。
有趣的木偶戏,让孩子们体验到文化和习俗。
最终父亲崔普受到感染,和孩子们其乐融融地弹唱。
玛利亚从修女院回来了,孩子们很高兴。因为她们在没有玛利亚的日子里很无趣。她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和喜欢这位家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