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始于】2024年8月25日
【日精进打卡第1天】2024年8月25日
【今日读书】中外教育史
【作者】王晓华 叶富贵著
【用时】1小时+
【摘录】
一、陶行知其人: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人
幼年家贫,就读于旧式私塾和经馆,后又入教会学校。先后就读于杭州广济医学堂,南京汇文书院。赴美留学先后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攻读市政,后在哥伦比亚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师从杜威等著名教育家。回国任南京高师专任教员。后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中间历经多种磨难,30年还曾因被通缉而逃往日本,1946年创办重庆大学,同年7月去世。
二、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核心思想,是在学习杜威的基础上形成的。
1、生活即教育:重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首先,陶行知认为教育包含生活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生活的方式即教育的内容。他指出:“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从纵向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提倡人们积极投入生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其次,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表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他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所需的教育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
第三,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是为了生活所需。反过来,教育能够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2、社会即学校: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课堂。
首先,“社会即学校”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强调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场域。陶行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观点,认为学校仍然像鸟笼,限制了学生。他希望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运用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进行教育,使学生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之人。
其次,“社会即学校”也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造。学校应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促进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教学做合一:发展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教和学都已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启示】
对陶行知当然是早有耳闻,中国著名教育家。但不知道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力,相当于泰勒---课程创始人在西方教育界的影响。勾起了我对这位教育家的浓厚兴趣。以前对于教育家教育史从来不感兴趣,不屑一顾,逐渐步入中年,沉下来思考自己的所做为何,可能更能理解教育家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忽然想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是不是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中年的我看这个刚刚好!深深共鸣的同时,忍不住心中的窃喜!
以后当以陶先生每日四问,来问问自己。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多少?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多少?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多少?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多少?
记录下著名人物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
郭沫若:“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董必武:“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宋庆龄:“万世师表”。
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熊式辉:“陶行知先生是乡村教育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