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开始早睡早起,熬个夜就像倒时差,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
甚至好些人已经有了脱发的痕迹,这简直是对颜值毁灭性地打击。
除了身体的“衰老”带来的恐惧,更可怕的是心态上的“衰老”:
工作差不多就得了,没必要精益求精;工作只是养家糊口,谁给钱多跟谁干。
世故麻木里,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敏感,内心却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你刚一歇脚,新一代更有更有冲劲,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会迎头赶上。
你比人家有经验、技巧;人家比你有精力、热情;你一天工作8小时月薪3万,人家一天工作12小时只要8千;对你而言,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实现理想的全部。
所以,30岁左右的“职场老人”,一旦陷入原地踏步的姿态不去前进,三五年内,一定会被更优秀的年轻人踩死在沙滩上。
前一阵有听到资深HR圈人士的聊天。
“现在的企业招聘,中层管理者要年轻化,中层瞄准86-91,团队主管最好是87、88的,30以上的就算愿意拿低薪也不要。”
公司只会清理低绩效员工,腾出资源、钱、空间给更高绩效的员工。这和年龄无关,只和人才的性价比有关。
看他们的聊天记录,也许你会为他们势利感到气愤,但这就是赤裸裸的事实。
一类人已经身居高位,一己之力扛起公司的半壁江山。另一类工作多年仍碌碌无为,在郁郁不得志中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
导致两类人差别巨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三年。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积累和探索。
有些人22岁已经积累了一定职业能力,而有些人25岁了还是职场小白,经常犯各种低级错误。
第二个阶段,进入职场后的三到五年,这一阶段需要把个人的执行能力升级到团队管理、合作能力上。
有些人25岁已经学会如何和他人协同合作,而有些人28岁只会单打独斗。
第三个阶段,大家都有了近10年左右的经验积累,这时候个人价值显现,就需要通过链接来实现价值收获。
有些人28岁已经蓄势完毕进入发展成就期,不断用资源变现,而有人的30岁还在得过且过,盘算着每天工作怎么偷懒。
第四个阶段四十不惑,那些步步领先的人已经在某些领域站住了阵脚,成为专家或管理者。
一些人随着资源的丰富,开始转而追求自己的爱好。而一些随波逐流的人,还依然坚守基层,最终把自己熬成了“螺丝钉”。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看到同龄人比自己工资高,还有各种光环,于是心生不忿,想方设法换工作。
但职场从来不是短跑比赛,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靠跳槽来换取更高的薪资和职位,这是在盲目地透支自己的职场积累,用短期利益来损害长期发展。
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意识。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跑的比马车还慢,第一辆飞机跑得比汽车还慢。重要的不是死守原地,而是要布局未来。
懂规划有远见的人,会提前5年、10年加强自己的技能、人脉、视野,提早开始建立自己的职场壁垒,防御墙。
所谓的规划,不是单纯说1年做专员、3年做主管、5年做经理,而是要你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职业能力是什么水平,性格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目前最看重的什么。
职场质变的核心并不在于“更快更强”,而在于“人无我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如何做到呢?首先从建立更加正确的自我认知开始!
我们在过往的教育中,多数人受到的都是填鸭式教育,让你被动吸收,而不是让你主动探索。
心智的启迪更多来源于家庭。多数人活了大半辈子,依然对自己的了解停留在别人的评价中,从未对自己的性格、喜好、价值观进行过系统梳理,更谈不上发挥天赋了。
生活里我们未尝没见过一些名牌大学、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人,在步入社会后逐渐平庸起来,最终被时间磨平了自信。当我们不了解自己,通常会仅凭别人对我们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职业规划中第一步,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方法,包括测试,沟通,询问等等,去做向内探索。
这些,不仅决定的你未来的工资收入,更决定着你的将来能站在那里。
如果你已经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工作经验,曾走过不少弯路,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不满但不愿得过且过,还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么职业规划可能是你重整旗鼓的最佳机会。
写在后面:
你会有哪些准备和调整?
只要职场的比赛还未结束,最终的赢家还未确定,那么人人都有机会。2017年已接近尾声,面对2018年新一轮的竞争大潮,你会有哪些准备和调整呢?
我是白小白,专注职场女性幸福,欢迎关注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