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曾提出过一个“读书四要”,这“四要”即是: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深以为然,忽然想絮叨一下和《小学识字教本》这本书的缘份。
《小学识字教本》是我目前正在参加的“天雨粟读书会”的一本书,昨天读到第六次。在此之前,花了半年的时间在行宽老师的带领下和同伴们共读了另外一本书,王以培老师的《天雨粟》,意在通过这本书追根溯源,以期尝试着看看是否能够通过穿越汉字的长河去触摸到信仰的力量。
我想,事实上,真的触摸到了。
在行宽老师多次提到并决定在《天雨粟》之后共读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是一无所知的。直至拿到这本书,打开它,整本书的布局轮廓以及竖版排布的模样出现在眼前时,它对于我这么一个没有古文字学学习基础的小白来说,无异于一本天书。
不过,天书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有老师带领,有同学共读,还有前半年大家一起共读《天雨粟》的底子,大不了旁听就是。大约有了这些依傍,心里的畏难情绪也就所剩无几了。正好在这本书开始读以后的前几次时间里,我一直都在西部行走,多数时间都在路上,所以对于读这本书最初的感觉就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此刻回想一下,我会觉得,也许是作为一个汉字学的门外汉,在读《天雨粟》那本书时,我是过度用心用力了,以至于心力憔悴。因此读完之后很久都没有什么读书的心力和兴趣了。正好赶上暑假,一下子就彻底放飞了,把自己扔在了辽阔大西北的戈壁沙漠雪山草原黄土之中,尽情的沐浴了一下天光,以期让自己尽快的元气满满吧。
所以对于这本书起初的感觉大约就是觉得读也行,不读也行。即便如此,在旅途中我还是一直随身携带着它,即使它既厚且重,是我背包里最重的一件行李,但我还是带着它,并未曾想丢下它。现在想起来,倒象是背着一个护身符在包里似的,大约是它未曾想丢下我吧。
就这么背着,但由于在旅途中的缘故,我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的去阅读它,但也不想完全的错过它,所以前几次读书会还是会抽出时间带着耳机尽量旁听一下,中间也因为参加同学聚会而错过了一次,第五次是在旅行结束刚回上海家里各种忙乱,因此就把声音打开,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老师和同伴们读书讲解。
直到昨天,第六次,我才算有机会认认真真的坐在了桌前没有被打扰的读了一次。加之之前聆听的只言片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就忽然想为它写点什么。
很显然的,于我而言,这本书的开始,不象读《天雨粟》一开始时那般认真紧张了,比较的轻松随意,这其实到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天雨粟》这本书,我们这个读书群叫“天雨粟”读书群,按照行宽老师的规划,读《天雨粟》不过是为了后面的文字学学习入个门。
事实也是如此,《天雨粟》这本书完全担得起这个大任,读完了它,那感觉的确像是好不容易终于走近并推开了一扇高大无比的由汉字建造的圣殿之门。这本书在我心里的份量无异于《红楼梦》中十二仙曲的引子。它并不是一个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对于象我这样一个汉字学的门外汉来说,推开这扇厚重的大门简直是花光了我前半生努力积攒的所有好运气。所幸,此刻,终于站在了圣殿的大门里,可以稍微地放松一下了。
而《小学识字教本》便是我进了这圣殿的大门之后,看到的第一本书,或者说是第一个宝藏。尽管在过于疲惫而处于彻底放松心境下的我,一开始并没有精力仔细地去阅读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却已经伴着我走了不少的路了。
它和我一起在嘉峪关看到了戈壁滩壮丽的落日,在敦煌看到了鸣沙山上的满月,在临夏回族自治区看到了铺天盖地似触手可及的星空,在丝绸之路上看到了绵延数百公里的祁连雪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加地区辽阔的草原之上看到了远处下雨时天地连为一体的奇境,在陕甘交界处的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上受到了蒸腾的地气的滋养,最后和我一起乘坐飞机回到了江南。
想说的是,即使我没有好好读它。但只是偶尔聆听到的只言片语入了心,也觉得它是美的,它是好的。那感觉就像一颗颗小星星不经意地一眨一眨点亮了暗夜的某个部分,让心灵感受到神奇和喜悦。
忽然觉得,一本书,也不是要天天认真看着它盯着它才是浪漫啊,其实即使不说话,只是一起相伴守护、轻松随意走过的日子、看过的风景,原也是巨大的浪漫。
此刻,一段旅行终于结束了,似乎也终于休息好了,眼睛大约也逐渐适应了圣殿之门里幽暗的光线。当我终于可以开始安心地坐在桌前开始聆听这本《小学识字教本》时。忽然不经意地回眸看了一眼此前那无比艰辛穿越的圣殿之门。
哪里竟还有门的存在呢,就连圣殿也不复见了,只有一片废墟。在那废墟之上,象有一条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的时光之河,湍流不止,没有缝隙,很快废墟也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
在那湍急的水流之上,竟浮现出一个巨大的烫金大字,细细一看,却是“情”之一字,在这“情”字的一笔一划之中,隐约看到了在时光的长河之后,仓颉造字之初,天雨粟鬼夜哭的景象,想来这是我们的祖先对它的子子孙孙的怜悯之情吧!
此情之长穿越时光,此情之深跨越生死。她出自祖先的真心,来自祖先的厚爱。它从几千年前走到现在,来到此时此地,用她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呼唤他那因为流浪了太久而正在哭泣不止的孩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