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值乎上有人花十块钱问了我一个非常烧脑的问题——请问法师:我刚学佛不久,最近在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既然我们的心性本来清净,那染污从何而来?又是何时开始的呢
看完我就头大了,但想着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值乎问我问题,不答不吉利,我就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回答了一番,一下笔,就是三千多字·····
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就应运而生。
自性本来清净,那么染污从何而来?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其实是一个贯穿佛教史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甚至造成了很多宗派的分裂。
只不过最开始人们讨论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心性”这个词。
下面我也姑且用“心性”这个词,来回答你的问题。
“心”本无不变的实体之义。“性”有不变之义,“心性”之性是对心的本身属性的规定。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前提:心性是本来清净的吗?
佛教最开始对心性是否是清净的,看法并不相同。
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是部派佛教。
其中分别说部、大众部多数部派心性本净,说一切有部则认为心性本染。
性净说与性染说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心与烦恼的关系看法不同。
持心性本净论的分别说等部认为:【心性本净,客尘烦恼随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所谓“客尘”,是指烦恼不是心本有的,是外来的,故称为“客”,又此烦恼能染污人的精神状态,如尘埃染污净器一样,故称为“尘”。
分别说部认为心本来是净的,后为客尘所染而成了「贪心」,这犹如器具由本来无垢后来变为有垢,除了垢器具就恢复原貌,洁净如初一样,心除去贪等烦恼也就得以解脱。
本净的是心性,而心相有净有不净,所以阐述心相的百法明门论才会同时存在善法与烦恼。
说一切有部则认为:【烦恼与心常相应故】——他们认为烦恼不是客尘,而是心的一种内在本质。只有彻底去掉染心,成就净心,才是心性清净。
他们还认为,像分别说部那样用以有垢之器为比喻来说明心性问题是不对的,因为器具和污垢是外在关系,器具可以由净变垢,再除垢变净,而贪与心是一体相生,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相应而生,所以心不可能是本来就清净的。
想要获得心的清净,只能通过修持去掉杂染心,证得清净心才能实现。
统而言之,分别说等认为“性净”的宗派,持的是一种“过渡论”的看法,解脱的实现需要在一个“心性”的基础上,通过去除“客尘”,从染污状态过渡为清净状态。
认为“性染”的说一切有部,则认为心分为“染心”和“净心”,解脱其实是一种从“染心”到“净心”的置换,解脱的过程就是“净心”替代“染心”的过程。前后的心是不同的,是两个心,不是一个心。
原始佛学及部派佛学主要解决个人的烦恼问题,因此,对于心性的讨论主要局限在心性与烦恼的关系上。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学就不再囿于息灭烦恼,而更关注成佛的问题。如此一来,说一切有部的“性染说”被唯识宗的前身瑜伽行派吸收和发展,成为了“三性说”与“五种性”说。
唯识宗某种程度上是经历过中观学派扫荡淘汰之后说一切有部的延续。
分别说部的“心性本净”说则从相对消极的强调不与烦恼相应方面,而转向相对积极的强调成佛的内在根据方面,演变成了所谓的“心性本觉说”。
隋唐时代先后成立的佛学派别,如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它们关于心性的基本思想都采用了性觉说。
从对心性的比喻上就很能看出这种态度的转变——大乘经论一般不像部派佛学那样将心性比喻为具物质性、有实体的铜器、衣服、金等,而多比喻为不具物质属性、常用以比喻诸法空性的虚空。
如《入楞伽经》卷六谓“心性本清净,犹若净虚空”。 虚空是常住的、无有败坏的、非色、相不可见的、假名、无有形貌的,心性亦如是,乃是一种假名安立,用以指代某种精神上的“本体”。
心性本觉既然是对心性本净说的继承,本觉说里自然也包含了本净说——从心缘起性空的实性所显示的真如理而言,心的本性决定是空,无能染、所染的实体,故说心性本净,此可谓大乘佛学心性本净的通义。
部派佛教的“性净说”与“性染说”,都是将“净”当做一种“趋向的目的”而言的,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净”并不是现实,而是一种可能性。
大乘佛教的“本觉说”则认为“觉”是现实的、已然的,只需要通过修持将其显现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因位的心性渐渐具有了果位的佛性的品质。心性也逐渐被兼容了二者内涵的“自性”一词所替代。
这也是所谓“何其自性本来清净”的说法来龙去脉。
解释完了前提,我们再回到正题:既然心性本净,那么染污从何而来?何时开始?
我厚着脸皮说一点个人学习后的理解。
首先,我们内心染污的源头是无明,而无明在时间上的特性时“有终无始”的,所以“染污”,也是无始有终的。
之所以说“无始”,是因为时间本身也是无明的产物,实相中并没有“时间”的存在。(就像一把锤子无法砸扁自己,无明的产物自然也无法解释无明的来源)
“有终”则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去破除无明,以及因为无明所产生的出的那些“颠倒梦想”——比如时间。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无明当做众生的“原始bug”,克服了这种bug,我们就能从轮回的大梦中醒来,回到觉悟的状态中。
当然了,bug只是一种比喻,无明的本质其实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就像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天女散花,就想知道天女啥时候散的花,为什么要散花?直到有天病好了,才发现这一些都是虚假的,没有天女(我执),更没有花(由我执所生的无明)。
既然是不存在的东西,又谈何从何时来?何时走呢?
正如心经所说的那样:“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问了佛陀类似的问题,佛陀最后的回答时: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无明找一个“始”的话,那就是当下这一刹那。
如果你在这一刹那照见了无明的话,这一刹那就是无明的“终”。
其次,“心性本来清净”的概念与“无明”的概念并不矛盾。
无明与并不会妨碍心性的清净本质,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二元对立,水火不容的,而是一体两面,不即不离的。
正所谓:无明即波若,烦恼即菩提。我们要放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分别”逻辑来看待二者的关系。这就好比光有波粒二向性,它是波,是能量,也是粒子,是物质,关键看观测的角度。
“心性本净”说强调:“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个“染”并不是说污染,而是说遮盖。
心性和无明的关系就好像乌云和太阳一样,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但并不代表被乌云染污了。
乌云的遮盖是流动的、暂时的、可驱除的,就像无明是可以被照破的。
相比于乌云,太阳是恒久的、不变的、就像心性中的清净本质是不会被动摇和染污的。
虽然心性的清净本质不会被动摇和污染,但它也无法自动驱除无明的荫覆,如果可以,那心性就是有为法了,有为法必有生灭,就谈不上“恒长不变”了。
想要摆脱无明的束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失败导致成功”并不是说失败就是成功,而是说失败中蕴含着成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实现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检讨总结”。
同理:无明即波若这句话也必须靠我们的修持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正所谓“若能转念,即同如来”,能不能在烦恼来临时转化它的属性,还是要看修持的真功夫的。
修持的修,是一个动词,是一种创新,是一种自我改造,也是一种“革命”,一种生命能动性的体现。
修持的持,也是一个动词,是对“修”的成果的保持,更是对“修”的动力的保持。
修是正确的开始,持是细微相续的进步,二者结合,一切无明皆可转为波若,一切烦恼皆可转为菩提。
唐朝时,有位国师名叫不空三藏,一天他与皇帝论佛法,一旁的精通佛法的鱼朝恩丞相就问了这个问题: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无明从何而起呢?
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
丞相满脸气愤,可是在皇帝面前,不敢作声,只好忍着。
不空三藏说:无明即从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