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毕业的人,大学应该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光,那时可以无所畏惧地追逐幼稚的梦想,那时可以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可以年少懵懂地谈一场轻狂而又单纯的爱情,然而我现在回想,总是懊悔自己过了一个荒唐的大学四年。
荒唐之一:一个伪学霸,从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很幸运我不用参加高考,高三上半学期就保送大学,而当初自己认识的很多大城市的朋友却选择出国读大学。我发誓,利用高三下学期,同学们还在对已经学会的知识不断温故却不能知新的时候,要学好英文,然后利用好大一大二,上好课考个好绩点,准备大学毕业后出国。
于是我的高三下学期,大一和大二,都在为出国做准备,作为一名伪学霸,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图书馆,忙忙碌碌地美名其曰都在学习,除了看专业书籍,做作业,还有奋战托福和GRE。至于为什么要出国,我至今都没有想明白,只是周围很多“优秀”(估计在很多学生眼里,优秀等同于成绩好)的人也是想出国,人云亦云罢了。然而,这样的后果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却把时间花了。我不仅没有规划过,毕业后(即使是出国读书,也会有毕业的那一天)从事什么工作,更是从来不会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为了学习,我完全没有了那理应是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活。
我喜欢剪片子做视频,但我更会觉得这种爱好太浪费时间了,一个晚上还不能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视频,而我一个晚上可以背近100个GRE单词。
我喜欢设计,但做海报时,自己倒腾PS,沉不下心来学习,想三两下就搞掂个海报就可以看看专业书了。
我喜欢手绘,但手绘作品其丑无比,又觉得报班学习时间成本太高,还不如报个GRE班,说不定可以考个好成绩。
就这样,慢慢地,兴趣爱好已不再能提起我的兴趣了,封尘在长期记忆中,风一起,就会被吹进大脑的黑暗深渊里。
荒唐之二:不敢尝试,不敢走出舒适圈
正因为我是一个伪学霸,我不仅觉得兴趣爱好是浪费时间,甚至觉得出去玩,交朋友,与朋友们一起疯,参加社团活动,都是浪费时间。
大一大二,来上海两年,除了回家,离开校园外出的日子屈指可数;大三时,有机会交换至韩国,虽然有一颗想外出走走的心,可即是首次出国,更是语言不通,只好乖乖呆在学校里,不敢外出。
至于学校活动,我总是一副不屑的态度。一来我觉得很无趣,演讲大赛无非就是准备个文稿多念几遍,辩论赛无非就是去图书馆找些资料来背诵,学生活动无非就是先领导讲话然后学生们high一下,这些还不如我学小语种看小说来得有趣;二来有些活动我又参加不来,例如十大歌手、校园歌剧排演、登山、骑车环城等等,这些与其折腾自己又不会有好结果,还不如多被几个单词效果立竿见影。最终,我都没有参加,交际圈过窄,也没有什么朋友。
慢慢视野变窄了,行动就更为狭隘,这种恶性循环让我整个人都很烦躁,进而抑郁。
大四时,很幸运有个机会让我环游世界,我才醒悟,我不是不屑于参与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是我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荒唐之三: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作为哲学系的学生,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我直到快毕业了才有所体会,无限懊悔自己居然过了一个未经思考的大学。大学的我,说得好听点,是单纯,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幼稚。
大学的我,说话不经大脑,口无遮掩,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意思简要从容又不失幽默地陈述,更没有思考说话是否有伤害他人。
大学的我,学习还是依靠记忆力,死记烂背是考试高分的法宝,没有对知识来源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应用的实践精神。
大学的我,行动做事非常浮躁,只求快,做完就万事大吉,不仅没有保证质量,也没有对事情过程的反思和进步。
然而,我又是一个只思考不行动的人,所谓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一方面,我幻想着做一个哲学大咖,在全世界讲堂上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我又犹豫着毕业后到哪里工作做些什么工作可以光鲜亮丽薪酬又高呢?我更会沉思着人自古为什么总是追逐名与利?现代人是不是缺少信仰所以浮躁?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诸如此类空洞得社会中毫无追索印记的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夫子的话甚是精湛。
大学四年虽然荒唐,但过去的日子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幸运的是,毕业一年多的我反省了,也改进了,如同江水带来的一堆黄土,沉积在记忆长河里,时刻提醒着我,要开放,要思考,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