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现在还没能适应研究生这一身份,但是,时间就那样每分每秒地慢慢向前蠕动,赶着往前走。
大部分研究生刚刚开学,或者已经开学,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你需要接触新的同学,处理新的事物。可能你会无所适从,或者信心满满,再或者游刃有余。无论你属于哪一种,你都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那就是——选导师! !
有句话可能你已经听了无数遍,甚至找在读的研究生学长或学姐求证过——“选一个好的导师,对你的整个研究生生涯很重要,一定要谨慎”。
我对这句话的平价就是:“废话,等于没说”,谁都知道要选一个好的导师,至于“好”的判断标准是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作为刚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来讲,想要从一堆不认识的名单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真的有点扯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一般的导师选择流程是这样的:
a. 首先,在一堆老师名单中勾选志愿(虽然你可能连老师都没见过,只能靠咨询上一届的学长或学姐);
b. 然后,老师根据你的选择进行反向选择,这个反向选择可能会根据你的成绩,或者根据你和导师已经达成的初步意向;
c. 最后,是导师和学生见面会,这个时候你才算是真正见到了自己的导师。当然,如果见面会以后你对自己的老师不满意,可以申请调整(基本可能性不大,但是老师会尊重你的选择,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对怎样选导师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就浅谈以下选导师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原则:
1. 匹配原则。
在选导师的时候,你首先要想清楚,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博士,想以后能够在学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亦或是“混”一个学位证,以期望借此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说实话,读研的目的无外乎这两种,且后一种居多。
如果你是为了以后读博士,那么就肯定选择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导师,这些老师的一大特点就是发论文超牛X,而且为其他老师所推崇,只要一打听,准能得到他(她)的信息,用来判断是否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只是为了“混”一张学位证,那就有很多选择,这取决于你想“怎么混”:
第一种,像本科那样“混”,不好意思,你可能没办法毕业,学位证就不要想了;
第二种,只要保证拿到学位证就行;
第三种,不仅要拿到学位证,还想考一些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司法考试,CPA/CFA考试等)。
其实,第二种和第三种基本一样,如果有这两种想法的同学,选择导师的时候要注意,可以避开学术大牛型导师了,虽然这种导师肯定能把你的学术水平培养到满足你毕业,但是对你的要求肯定会比较严格,自由安排的时间就会比较少(只是相对而言哦)。除此之外,其他导师都可以放到你的选项中。
2. 审慎原则。
之所以要你谨慎,是因为一旦选定导师,就不容易更改。你试想一下,假如你已经选择了导师A,后来发现导师B好像更适合你,你就找院领导或者导师私下协调换导师。你觉得导师A会怎么想?导师B也不好意思收呀,这多得罪人。
虽然我这么讲,有点功利或者说圆滑,但是老师也是人,也要学会正确的交际方式。所以,选好导师以后尽量不要想着,我先看看,不满意再换。
其实,研究生导师制,并不意味着“山头主义”,今天你一伙,明天我一派的。所有的导师资源同学之间是可以共享的,因为这些导师你平常都能见到,甚至还会上他们的课,有了问题无论请教谁都可以。
3. 乐观原则。
万一在以后的接触中发现,这个导师确实不适合你,或者不喜欢,该怎么办呢?
凉拌!!!
你不可能每天和导师在一块,实话实说,可能你除了每周做论文汇报的时候能见一面,平常你是见不到导师的,导师很忙!!。
如果你的导师没有每周论文汇报的要求,那么恭喜你,在你不主动联系导师的情况下,一整个学期都可能见不到导师,这样的话喜不喜欢,合不合适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退一步讲,只要这个老师能够在毕业论文上帮你仔细把关,不给你在这上面“穿小鞋”(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你要毕不了业导师要负责的,且会取消导师资格,傻子才会给自己的学生设障碍),你就无需在意所谓“不喜欢”、“不合适”。
以上,都是结合自身经验做的粗浅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且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最后,一定要做一个乐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