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有七大姑八大姨来走亲戚,有拜不完的年,磕不完的头,收不完的压岁钱,捡不完的鞭炮……
记得小时候喝了腊八粥,老人家就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因为从那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蒸包子,炸果子,买年货。
蒸包子是个大工程,头一天就要开始准备了,把面和好,放进被窝里,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开始剁馅子,劈柴火,揉面,包包子。包子上锅蒸之前要先点香,蒸好了要起锅的时候,还要放鞭炮,说是为了让包子发的白白胖胖的,然后起了锅小孩不能先吃,要先给灶老爷吃,给他拿两个放碗里,端到灶台前,等他吃了,然后小孩才可以吃。人口多的人家要蒸上几口袋,放在那里一直可以吃饭二三月。
炸果子是孩子们最喜欢得了,因为这可是每年只有一次的零食大集合,蚂蚱腿,蕉叶子,麻花,丸子。一样的面粉,加的东西不一样,做出来的也就各异了,有甜的也有咸的,可都是香喷喷的美味,不管平时多么野的孩子,那一天准保乖乖的守在家里,哪也不去,眼巴巴的盼着,等灶老爷吃了,就迫不及待的用手抓一把,尝个鲜,哪个娃儿嘴里没被烫过泡啊。
买年货是更是热闹的很,一条街全是人,人挤着人,人挨着人,一张张笑脸,挑挑拣拣,对联,鞭炮,烟花,瓜子,鸡鸭鱼……一样不能少。放眼看去就没有哪家的摊位不挤,都是一堆堆的人,大家被挤的站不住脚,却还是乐此不疲。
对于男孩子来说,重头戏就是年三十晚上守夜,等到凌晨的时候,放鞭炮,然后去捡没有炸的哑炮,等到第二天几个小伙伴互相攀比,看谁捡得最多,捡的少的,一不小心睡着了没捡到的只能眼馋别人了,心里暗暗打算着,明年一定不睡觉,要比他捡的多。
女孩子不能放鞭炮,烟花,就盼着有新衣服穿,大初一的穿着新衣服,去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伯伯,拜年讨压岁钱。然后几个年龄相仿的结伴而行,挨家挨户得串门,每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就会端出瓜子,糖果让你随便抓,当然小孩子的手也不大,把手张开最大,抓起来也就那么一小把,心里却美滋滋的,边壮大队伍边继续去下一家。直到口袋塞满了,没地装了,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各回各家。
初二更热闹了,姑姑带着一家人回娘家来,姑姑多的一张桌子都坐不下,那些个表哥表姐,表弟表妹聚在一起,好不热闹。碰上调皮的也少不了鸡飞狗跳的,但是这一天谁也不会挨骂,大人都特别宽容,装作没看见一样,任由孩子们嬉闹。
这样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了,大家走亲串邻的,浓浓的人情味。
现在的过年全然没有了年味,人情味也越来越淡了。出门在外的务工人员,有个十天八天的假期,家里老人心疼孩子来回折腾,别回来了,等过了年再回来吧。小孩子对过年也不稀奇了,去走亲戚还的问清楚有电脑没,有WIFI没,没有就不去。就连压岁钱也变得没有人情味了,拿着手机,你大姨给你两百,你二舅给你三百,你三姑给你五百……隔着屏幕说着没有多少情感的谢谢。
尤其一些孤寡老人,过年更是一种折磨,没有人陪伴,连个思念都没了,却越来越怕过节过年了。
生活越来越富裕,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年关将近,只想说没事常回家看看。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