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是谷雨。恰巧,那天给孩子们上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十分应景,配上丝竹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童声稚气唱出来,有种别样的美感。我想,孩子们在这样如画般的美景中徜徉,应该也会爱上诗词吧。时至暮春,初夏将至,当你卸下臃肿的棉袄,穿上轻薄的纱衣,当阳光用温热熨烫你的周身,当清风柳絮撩起你的秀发,当你仰望水蓝色的天空,当你拾起片片凋零的花瓣……你是否依然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
很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来来回回,带给我们欢愉,带给我们痛苦,抑或只是平淡无奇。而我们,却依然要保持微笑,因为生活永远不可能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好。如果你知道,日子是自己在过,不是为别人而活,便无所谓值得不值得。生活本来就是一桩奇迹,用心体会,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最近爱上了一种声音,听之入眠,伴之入睡,仿佛有种摄人心魄的魔力,不自觉为之沉静,为之感动。从织女到兰芝,从文君到英台,无一不让我为之沉醉,欲罢不能。沧冥先生温文儒雅,吐气如兰,他的声音里就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被诗书浸润的人,连声音都是从容柔美的,百炼钢,方成绕指柔呵!有些东西,遇见了,便再也无法放下。
不久前,抽空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十年前电视上映,懵懵懂懂看过后,便抛之脑后,十年后,你再一本正经地读那些跌宕凄婉的文辞句读,再来感受那些血肉丰满的爱情纠葛,即使合上书本良久,内心也是奔腾汹涌的,忍不住要去回读那些跃动的文字: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乡村人家,每逢时令,总还是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蓬头稚子,对雨采茶,碧野寻蒿,山间觅笋……其乐融融。晓云初霁,水田映衬着天空的光辉,满目亮白。传统的农耕在这里依然保存完好,老农习惯了一辈子的播种、育苗、插秧信手拈来,老黄牛背着犁深一脚,浅一脚,一圈一圈走着,像是背着一个时代的文物,走在历史的画卷上。
我常常在想,久居乡村,会不会被同化,沾染一身世俗气。可是,每逢四时更替,我就越能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可爱之处:一株小草倔强地生于墙角,一只飞鸟来回衔枝筑巢,一树桐花骄傲地当阳绽放……当你的内心是丰盈的,纯净的,又何惧被同化?东坡先生一生宦海沉浮,一贬再贬,却还能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话来,令人钦佩之至。他的乐观从容,随性洒脱,即使穿透历史长空,也依然是光辉璀璨的。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生活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差,淡然处之,细心过滤,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快乐――这天生的最高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