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题:怎样在写作中做减法。
总在简友的分享中看到一个问题,我写的已经很多了,自己也觉得发挥的很好,为什么就是没什么人看呢?
其实我也一样,今天翻了翻之前写的文,突然发现了答案,尤其是一些写的比较长的文章,感觉好多细节是真的多余啊!好一点的一篇读下来还能体会到中心,夸张点的我自己都看不懂写了些什么(捂脸)。
写作这件事真的是要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一腔热血,写的可长可长了,感觉自己老完美了,自信感爆棚!可是文章不是光长就可以,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段落是否有节奏,以及遣词造句,都是需要研究和琢磨的,要不也不会有贾岛写一首诗花了几年时间的例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不美嘛?
然而我们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多数是不能做到如此推敲的,尤其是长篇,有时候为了展现自己的文笔总是加特别多的修饰词或者描写,过长的篇幅一定伴随着过多的形容辞藻,反而是文章的累赘。
写作需要减法。
这个话题不是最近才提出的,随便上网上一搜,你都能收到无数个关于减法写作的指导文章,我最近也是研究了好多,很认同一个作者的说法,减法写作其实无外乎三点:
第一,内容。
拿我自己来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喜欢聚各种的例子,写着写着就多了,但是这些例子不是每一个都符合我想要在这篇文里表达的主题的,那么就需要把它找出来,删掉跟主题无关的内容,尽量让每一个内容跟主题相印证。
第二,学会重复表达。
好的文章是要时时刻刻让读者牢记你想表达的中心的,但过于重复也是有害的,比如说我想表达“努力才能有收获”,如果你一直说“如果你努力就一定有收获”,“收获是要靠努力来得到”类似这样的话,几句你就该睡着了,那如果我把后一句话换成一个小的事例,或者一句名言,是不是会好很多呢?把重复的句子规避掉,仅留其一,余下的用内容表达,你会发现文章的可读性会变高很多。
第三,也就是我最开始提的遣词造句。
“模糊的语言会弱化文章的主题。”精简语句,去掉每一句话多余的词,比如“我走进了咖啡馆,迎面走来了一个瘦瘦高高的女生,她拿出了一本精致的菜单”发现问题没?整句话都一直在“了”“的”还有没必要的形容词,看似细节实则啰嗦。多去掉这类无用的字或词,文章也会更加干净有趣。
简单明了,让人物动起来更重要。
我最近在看爱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其中有一观点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人物是需要活动的。不要太过专注于描写客观条件,试问一个不动的人物要怎么去推动剧情呢?同样,一片景色再美,你只是夸它静态的美又怎么能够吸引人呢?减掉那些无谓的静态描写,让人物动起来,文章才能活过来。
分享一段艾丽斯的文章:
有一次,五岁的孙子对我说蛛网是“世界上最结实的东西”,几天后,我恰好在厨房看到一只淡黄色小蜘蛛沿着木头椅背往上爬,刚爬上去一小段就掉下来了,所幸掉在一根蜘丝上来回晃荡。它缩着脚掉在丝线上,看起来像朵凋零的花。过一会它又晃回椅背继续向上爬,又掉下来,再次悬在半空中。蜘蛛用体内分泌出的物质织线结网,支撑自身的重量。这就好像一个人往身边什么东西上吐口水,再用唾液粘性支撑身体,悬于半空。如此看来,蜘蛛网确实是世界上最结实的东西了。
是不是觉得形象瞬间立体了呢?
最后,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是个摸索中的学生,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者对我的建议,欢迎给我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