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思维层次较高的人大多不喜欢忙碌,比如哲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宁愿“终日默然、面壁而坐”地沉思,也决不想去开会或变成“工作狂”。然而,做为普通人,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忙忙碌碌,电话打得头痛欲裂、会议开得昏天暗地、讲话讲得口干舌燥,走路像一阵风、吃饭风卷残云,总是匆匆忙忙。这样一来,我们用什么时间思考呢?我们每天机械般地被已经排定的日程牵着鼻子走,必然就失去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思考的能力也就随之退化,连带对别人的思考行为与成果也变得不能理解与欣赏,看起来仍睿智聪明,实则浑浑噩噩。
不幸的是,忙忙碌碌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社会病,大家都感受到来自时间的压力,连走在街上都有点跑向终点的冲刺意味。许多人误以为忙碌就是成就,越忙的人身价就越高。即使有点空档也会公务午餐或者打麻将来把时间填满。当今社会最忙的职业可能是医生,他们一天门诊看几十个病人,有时接近100多个,或者一天连续做几台难度较大的手术,同时还管十几个病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即使到了周末还得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培训。如此忙碌换来的是医生病倒在自己岗位上的一声叹息。甚至许多非常有名望的医生猝死,他们含恨离世让自己的亲人悲痛欲绝,让自己的病人心痛不已,没有了身体,一切都自然消失了!医生自己的健康都无法保障,又如何保障病人的健康呢?
罗素在《闲散的礼赞》中写道:哲学与文化都是起源于闲暇中的抽象思维。人若没有闲暇,思想就难进步。然而,我们这群忙忙碌碌的俗人却没有办法享受这美好的闲暇,思考的时间,许多又懒、又落伍、又怕负责任的人,多年来制定了许多必填的表、非开不可的会,动辄发的急、密件,都在制造大家忙碌。
只不过,懒也不对,尤其是懒得去想,怕动脑筋,这样的人比忙碌的人会更没出息。伏尔泰曾说“没有事情做和死亡是一样的。”“你如果不打算自杀,便要常常找些事情做。”当然,作家所说的“找事做”不是无事找事,而是找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去做。不是成天泛滥的会议、无聊的应酬围绕着你,不是总是讨好卖乖、左右逢源、欺上瞒下、世故圆滑,带着一副伪善的面具,做这样的事情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如果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忙碌,而下班后闲暇,没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牵挂,那么这样也不失一种比较快乐的活法。
等到有一天我们不再忙碌而闲暇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就学会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