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团队的「语雀」从18年初小范围灰度测试,到现在的正式发布,半年时间,初期产品形态已经成型
在云服务趋势的今天,各种工具开始走向「服务」化
接下来简单从产品角度,分析下「语雀」、「石墨」、「简书」这三款产品
分别从文档管理、协同工作、「社交」属性,三个角度简单分析
三款产品均有「文档」管理的功能,支持文档的类别也略有不同
结论:语雀重「产品设计」、石墨重「办公」、简书重「随笔」
语雀:产品在功能上透露着一股浓重的「工具」属性
文档分为个人、团队两类层级结构。可将文档「公开」、「私有」。公开的文档,可在公共去被搜索到,私有文档不行
文档管理:
文档目前仅支持「文本」、「图片」文档。创建流程:创建知识库(文档)>目录>文档
文本,富文本编辑,支持MD。操作便捷,目录结构「树形」结构。清晰直观
图片,支持Sketch上传,对产品设计非常友好。团队协作编辑功能。评论功能完善
协同工作:
仅团队目录结构下文档允许「协作」。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质的一个功能。符合产品的定位「企业知识管理库」
社交:
赞赏,赞赏功能,具有非常强的「社交」属性。针对个人消费领域通过「大牛」背书,形成影响力。引导普通C端用户形成「知识分享」氛围
通过「私有」、「公有」功能引导用户使用,保证「产品定位」。进而形成一个自由的「知识分享社区」
当然独立「企业申请」入口应该属于另一条发展方向
结合一段时间的使用下来,语雀从「消费领域」引导入手,切入「企业」文档管理服务,是一条不错发展的路径。将wiki等传统产品「高部署成本」降到最低。大大降用户低使用门槛。在互联网、it团队目标用户群,通过易用性吸引用户,「社交性」粘住用户,逐步从下至上为「企业服务」工具过度,做准备
石墨:产品从定位上就是「云协作」,深深将「办公」快捷化
文档结构上有着浓浓的PC时代风格。「文件夹」、「文档」简单粗暴
文档同样可「公开」或「私有」化。同时在「协同性」上远胜语雀,一个「链接」轻松搞定。强调「办公」属性
文档管理:
创建文件夹>(N次创建文件夹)>创建文档。同样以富文本编辑方式,支持「文本」与「表格」两种文档
文本,富文本编辑,支持MD。操作便捷。在目录结构上相对独立,不支持「树形结构」。可通过「全局搜索」快速定位,在体验上比较不错
表格,Excel上基本功能都具备,不过跟Office365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专业的」Excel操作还是Office吧
协同工作:
石墨在产品定位上是就强调「团队协作」办公。这一点上,简单直接的操作「优于」语雀,确实非常易用
社交:
严格意义上讲,石墨就是一款安静的「工具」。没有推广,没有社群营销
在消费领域流量确实是一款产品生存的关键。石墨在定位上就是一款「办公效率工具」,易用,好用,「协同」是它的关键词。同时其在「企业服务」领域也是独立于其消费领域端口。与钉钉、微信的合作、企业服务上是独立的。以「办公」领域作为切入点,用户人群定位仍然以互联网、it团队人群,从产品属性上定位目标人群更加广泛。通过「效率办公」优化企业个人办公效率吸用用户,便捷的编辑功能低使用门槛,粘住用户
简书:从产品定位上,这就是一个从「工具」切入的一款「文字爱好者交流平台」
首页以不同分类标签,将不同文字爱好者进行区分,形成社交氛围
创建的文字同样可「私有」或「公开」。随笔特性突出。仅有「文本」文档。同时富文本「编辑能力」远不及前两位(毕竟定位不同)
文档管理:
创建文集(文件夹)>创建文档,2层结构。文档仅有「文本」,非常适合创作、随笔灵感等内容记录
协同工作:
不支持,作为一款文字类创作工具与内容分享平台,在产品特性上更强调「个人创作」与「分享」
社交:
社交属性浓厚,从产品的定位上,以及感受上,一股浓浓的「文字内容工作者」的聚集气息。所有个人「公开」的文字内容,均可被查看、被点评、被点赞。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建立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联系。使作者形成持续输出的动力,使评论者价值输出,最终形成「价值共鸣」的「内容」圈
简书在产品用户群定位上是「文字爱好者」的一个简单清晰创作工具。快速形成文字,通过发布,在「公开」领域形成价值输出,与不同价值观点用户形成认知共鸣,进而加强互动性。形成产品社群属性,通过用户点赞的数量形成「强」价值关系,增强内容创作者的价值输出意愿,符合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群。同时其自有「书籍发布」渠道,更加降低了用户创作门槛,使「人人都是创作者」,在服务上加强了目标用户的创作意愿
综上,「简书」在产品服务形态上最完善,目标用户精准且极为细分,功能在服务的使用场景上十分清晰
「石墨」与「语雀」的产品服务上稍微欠缺,工具意识强烈,目标用户定位上相对集中互联网、it行业人士,没有精细到具体某一类人群。工具的便利性上都十分棒。总之产品的投入在资源与配置上的不同,也决定其产品迭代路径上的差异
一直对内容产出工具,有十分强烈的关注欲望。简单从产品体验上分析了市面上三款优秀的内容制作产品的模式。能感受到,在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赛道上「差异化」、「服务闭环」是一款产品能否立足的关键。工具类产品的「可替代性」极强。能否从一个切入口,形成一套「服务闭环」形成与用户的强「关联性」,降低「可替代性」,使「服务」深入用户心智是每一个互联网人值得深思的内容
用户已经不再容易为单一的服务形态买单,使人的「精力」更加关注于当前的问题,形成完整的服务方案,也许是下一类「爆款」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