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读过作者的《追风筝的人》,看到这本《群山回唱》就买了。
买时没注意,买回才发现,漏掉了中间的《灿烂千阳》。
虽然在情节上没有联系,但之后还是会想找来读读。因为据说前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要比这本好看,想看看是不是这样。
至少目前读完这本《群山回唱》,觉得和《追风筝的人》比较的话,无法说哪本更好。
1. 与《追风筝的人》的不同。
作者因《追风筝的人》成名,成名至今出版了三部小说,每一部都是关于战争下的阿富汗这一主题。
第二部我还没有看过,所以暂时先比较一下这两本。
读第一本《追风筝的人》的时候,没有觉得不好,但也没有觉得好到惊人。
就是一本规规矩矩讲了一个完整故事的小说。作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来说,文字、情节互相支撑得刚刚好。这样的小说因为受众面非常广,所以成为畅销书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情节上让我有点接受困难。
因为觉得,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的痛苦了,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本小说让人看了难受。
读这一本《群山回唱》的时候,这种感觉消失了。
这一本的每一章都会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故事,视角也随叙述者的改变而不断转换。虽各自独立,但互有联系。
开始我会觉得有点散,没有形成合力的感觉。毕竟涉及了太多人的人生故事了。
但这种感觉让我突然想到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大概也是薄薄的一本,也是讲述了很多人的人生。但我读的时候,完全没有觉得哪个人的人生写得不够。
突然之间,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非母语的关系,理解不到作者的深意。
而特别让我尊重的一点是,《追风筝的人》里对悲剧的描写是直白而残忍的,但这本是收敛而克制的。
前者的描写方式对读者的冲击力更大,更容易大卖。(别说是写一本小说,就算自媒体文章,也是追热点最容易爆,大家都懂的。)
而后者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还不一定讨好。但是作者没有抓住读者的痛点不放,一直压榨下去,是让人尊重的做法。
其实仔细思考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很悲惨的:父母因为贫穷把孩子卖掉;母亲把被狗咬掉半边脸的孩子扔给朋友走掉;养母丢下养女自杀;女孩被自己的叔叔砍破头;妹妹因为嫉妒把姐姐推下树摔成残废……
但作者把这一个个悲剧,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这些单独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造成的,并非某个极恶之人的行为。
作者努力用一个更加走心的方式进行深层情感探索。每一个人平常得就像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就算他(她)们做了什么错事,你总能站在一个更靠近的角度来理解。
不被已有的名声所拖累,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写出这样一本小说需要更加平稳的内心。
喜欢这本书的读者会读到流泪,不喜欢的会觉得有点平淡。这都没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本小说的感受本来就会不同。
毕竟如果作者想达到的目的,就是记录自己民族的苦难、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那么这个目的是完成得越来越好了。
2.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小说以一个童话故事开头。心软的读者,读完这个故事,应该已经开始流泪了。
作者虽然成长、接受教育在美国,但因为自己民族苦难的关系,内心中总有一部分是缺失的。那种融入血液的悲伤感,也体现在文字中。
“……They say, Find a purpose in your life and live it. But, sometimes, it is only after you have lived that you recognize our life had a purpose, and likely one you never had in mind. And now that I had fulfilled mine, I felt aimless and adrift……”
如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总是离不开国家的背景。虽然写作风格不同,但那种因民族尊严受损而植根于骨子里的痛,始终是作者提笔记录的初衷。
因为懂得痛苦,所以对于别人的痛苦也能感知、理解,对每一个人都不苛责,笔端的呈现更加温暖。
“……It’s a funny thing. Markos, but people mostly have it backward. They think they live by what they want. But really what guides them is what they’re afraid of. What they don’t want.”
小说中有一处让我特别有共鸣。Pari在外出差,得知孩子可能突发重病后,内心太过恐惧而责问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时,有如下的一段描写:
“……She is furious with herself for her own stupidity. Opening herself up like this, voluntarily, to a lifetime of worry and anguish. It was madness. Sheer lunacy. A spectacularly foolish and baseless faith, against enormous odds, that a world you do not control will not take from you the one thing you cannot bear to lose. Faith that the world will not destroy you……At that moment, she cannot think of a more reckless, irrational thing than choosing to become a parent…… ”
这一段我真的是自己做了母亲后才能体会。养孩子就是给自己找了个一生的软肋。你会同时发现,自己可以坚强到什么地步和可以软弱到什么程度。
这是一部带来温柔的心碎感的小说。文字纯朴得传统而美好。
作者成名后,没有拿文化当卖点,拿民族苦难当噱头。能从更宏大的视角,来记述受到这段历史影响的人们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而不是始终纠结某个人所受到的残忍的伤害。
小说最后,书中的人物不管在身体上、心理上有怎样的残缺,都或多或少地找回了自己失去的。
正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还是温暖而慈悲的。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Jelaluddin Rumi, 13th century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