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到了临潼区秦始皇兵马俑馆参观了兵马俑。
在门口排队等待时,人特别多,里三层外三层,摩肩接踵。过了很长时间,终于进了大门。在前台领了讲解机,跟随着它的讲解先去了一号坑。人很多,一眼望不到边。好不容易挤进了人缝里,我看到了很多俑。比如步兵俑、骑兵俑、跪射俑、鞍马俑、军吏俑。乍看上去,他们都是棕灰色的,仔细地看颜色略有不同,有的留下了红色的部位。其实兵马俑原本都是有色彩的,五颜六色,一出土后就氧化了,大约15秒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棕灰色。有颜色的因为做了色彩保护处理,用保鲜膜做了包裹。如果用手机放大去看的话,能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我注意到有的面带微笑,有的毫无表情,有的庄重严肃,真可谓千人千面。我还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头发的纹路。我最喜欢的兵马俑是鞍马俑,它的身高是1.7米,将近兵俑的身高。马俑的颜色大多是黑色的,头很高,能看见牙齿,甚至很清楚,眼睛炯炯有神,身体整体很肥大,尤其是屁股肥硕、健美,比我的头还大。整体来看一号坑是最大的,兵马俑的排列最整齐、最壮观。除了修复好的兵马俑,一号坑还展示了一些正在修复中的兵马俑。
在这儿我知道了兵马俑被发现的过程,1974年在一个村庄里,因为没有水,村民准备挖一口水井,村长发现了一棵枝叶繁茂、绿意盎然的柿子树,他觉得这棵树下的水源丰富。于是他决定在此挖水井。结果一挖挖出来一个陶俑的碎片,后来经过文化局的鉴定这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陪葬区--兵马俑。我们现在所在的一号坑就是当年发现柿子树的地方,由于人们还没有掌握色彩保护技术,所以不再对兵马俑进行挖掘。只是按照坑的面积推算出来数量的多少。
看完了一号坑,我们去了三号坑,它的占地面积最小,破损最严重,不过人们推测它是一号坑和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最有特点的是铺有地砖,这并不是现代人铺设的,而是当年修筑时工匠铺设的,现在砖块整体保存完好,都说“秦砖汉瓦”,可见当时工匠技艺高超!印象最深的是四匹马拉着车,推测车子和绳子都已腐烂了,能看到的只有四匹马和四个人,妈妈说一车四马为一乘。这些马都是高头大马,马俑的前蹄抬起,形象威武。兵俑站立着,手握缰绳的样子,眼睛目视着前方。他们好像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
作别了三号坑,二号坑矗立在了我们面前。它和一号坑差不多大,很多兵马俑没有修复,只见它们有的躺着,有的倚靠着,仿佛在休息。这里还有一些尚待开发挖掘的兵马俑。上面的土层是波浪条纹形状的,这里似乎有当年摆放木头的痕迹。因为木头腐烂了,压痕就留在了土层上。二号坑最吸引人的是玻璃展柜展出了跪射俑和高级军吏俑等兵马俑。我观察到他和其他兵俑的鞋子不一样,它的鞋尖高高翘起,听讲解员介绍,鞋尖的高度代表了他的官位级别,鞋尖越高级别越高。他的左手搭在了右手手背上,辫子一道一道的,很整齐,嘴上有一抹小胡子。铠甲的鳞片采用了下片搭上片的结构,上面有爱心形状的图案,领子上有花结。他呈站立姿势,注视着前方,好像在远望敌人或是远眺城墙、大山……
下午我们去了秦始皇陵园,也叫丽山园。它的占地面积很大,我在这儿竟然看到了未来会出现在历史课本封面上的马车,很精美,很帅气,很现代,叹为观止!但始皇墓没有挖掘,等待未来的一天重见天日。
今天,我看到了千人千面的兵马俑,做工精细,构思独特;我听到了关于他们的很多历史故事;闻到了文物的原始气息,夹杂着泥土的岁月的味道;想到了当时工匠的技术高超、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还想到了面对文物我们要保护它们,没有能力就不要挖掘它。妈妈说“文物是活的历史”,这句话还等待我未来去读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