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却说吴夫人之妹,即著名吴国太。在《三国演义》中,为孙坚次妻,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首先,据《三国志·孙坚传》中载,“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
故参史文所载,吴夫人仅有一个弟弟曰吴景,并未提及有妹妹同嫁与孙坚。
《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吴国太」,完全是为了掩盖、美化一些事实而生。
虽然在小说中多有虚构人物,然而如「吴国太」这般,能够影响顶层决策的人物,却是首次出现。纵观《三国演义》中「吴国太」之作为,完全是因刘备而存在的「辅助角色」……
其一、「吴国太」因担心女儿“望门寡”,坚持以假乱真,一力促成联姻。
建安十四年(209),参考孙权时年二十七岁,故孙夫人的年龄不过二十余岁。如此推算「吴国太」的年龄至多在四十岁左右,居然会在相亲时中意年龄已然四十八岁的刘备。
后刘备逃离东吴,母子二人更是鼎力相助,偏袒刘备,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
然则参《先主传》载,“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赤壁之战后,刘备顺势占据荆南四郡,麾下数万兵马,并非寄人篱下。
孙权对刘备有所忌惮,亦需借助刘备防备北方曹操,方才选择联姻。
但「吴国太」这个人物的出现,正好遮掩了孙权忌惮刘备的事实。
更是将小说中刻意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所形成的所有与史实相悖的矛盾之处,强行归附于「吴国太」的爱女心切。
其二、孙权欲截杀进攻蜀中的刘备,吴国太更是无理取闹的介入,扰乱东吴的基本国策,逼使孙权将妹妹接回东吴。
然而实际上,则是孙权觊觎荆南之地,妄图通过联姻收复刘备。
但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孙夫人因未能完成家族使命,方才在三年后回返东吴。但「吴国太」的介入,使得纯粹地政治联姻,少了一分阴谋,多了一丝凄美。
可以说,因为「吴国太」的加入,刘备与孙夫人的爱情故事,方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二、《三国演义》有云,孙夫人名曰「孙仁」。
参《三国志·妃嫔传》载,‘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孙破虏传》曰:「坚四子:策、权、翊、匡。」
换言之,孙坚确有一嫡女,但至于名字,史文中并未记载。
不过从孙夫人「以权妹骄豪」、「侍婢百余人」之描述推断,属于孙氏嫡女的概率极大。
然参《孙破虏传》裴注《志林》中载:“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即「孙仁」是少子孙朗之别名,不过并非吴氏所出。
可见「孙仁」并非孙夫人之名讳,实是被后人李代桃僵所致。
而孙朗此人不仅名字被后世「顶替」,甚至其庶子身份,亦刻意被史书所隐藏。
不仅仅是《孙破虏传》中「坚有四子」之说辞,又《江表传》有云,“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
即孙匡在与曹军作战时,违反军令,而被孙权逐出宗族,而归于丁氏。
然则据《志林》所述,孙匡为吴氏所生,即使是归于母族,改了姓氏亦应姓吴,而非丁氏。
又参《三国志·孙匡传》载,“孙匡字季佐,翊弟也。举孝廉茂才,未试用,卒,时年二十余。”即孙匡早逝,然自初平二年(191)孙坚战死,至黄初三年(222)洞口之役,总计三十一载,明显与「时年二十余」的记述相左。
且《孙匡传》中「未试用」之载,亦与《江表传》之「定武中郎将」之辞相悖。
故而裴松之认为《江表传》中所言并非孙匡,而是孙朗。若非晋·虞喜所著之《志林》提及因果始末,孙朗之名怕是永不为世人所知,被埋没于历史那层层尘埃之中。
三、真实的孙权是否真如戏言描述一般——紫髯碧眼?
翻阅史书,我们仅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献帝春秋》里,检索到有相关记载:“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孙会稽即是孙权。
那么古人眼中的「紫」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颜色?
《说文》中曰,“紫,帛黑赤色也。”并非现代意义的紫色,故而「紫髯」应指暗红色胡须,同时亦有「紫髯」即是「髭髯」之说法。
‘髭’是嘴上的胡子,‘髯’是两颊的胡子。故「髭髯」即指络腮胡。
李白的《司马将军歌》中便有「紫髯若戟冠崔嵬」之诗句。
而洪适《满庭芳·酬赵泉》中亦有「光阴,驹过隙,髭髯如戟,容易成丝」的说法。可见两者通用,只是紫色在古代象征尊贵,故古代「紫髯」之说更加盛行。
至于「碧眼」之说,查遍史文并无相应记载,仅是小说之言。
不过唐·李咸用在《临川逢陈百年》中有「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之句,可见「碧眼」并非指西域胡人,而是代表一种「非凡」。
同时与「紫髯」对应,代表一种尊贵。
且据史籍载录,孙权此人确有贵人之象……
《江表传》中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汉使刘琬曾断言,“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后刘琬所言果有应验,孙权建立东吴,并享年七十一岁。
《山阳公载记》亦言,“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所谓「长上短下」,即是躯体长,双腿短。此种人端坐则颇显威严,在古代亦属贵象,可谓上位者的特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