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相爱却互相怨怼,近在咫尺却隔离天涯。是什么阻隔了我们情意相通?
三年后重读马歇尔·卢德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领悟,生活中更多了一份觉察。
昨天,我亲眼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的对话,深刻地体会到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多么重要。
这对夫妻的男主人是我的学生,经营一家生活用品店,女主人经营一家幼儿园,一双儿女活泼可爱。虽然事业刚刚起步,经济有点压力,但发展方向是可期待的,生活还是可以过得很美满的。可是,他们却把一盘好牌打得乱七八糟,双方都找我诉说各自的委屈对方的各种不是。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听着他们各自的诉说,也只能听听而已,因为道理在每一个说出来的人那边都是正确的,基于他的信念系统他认为自己是对的。
若非亲眼所见,我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矛盾来自哪里。昨天中午,我在他们店里喝茶,此时女主人下班回家,与我的寒暄中我知道她已经在学校吃过午饭了,她礼节性地陪我聊天了一会儿,就告辞说要上楼去休息了。这时他们之间有段对话——
女(关切地):我要上楼休息了,你要回家吃饭,还是在店里叫外卖?
男(脸色阴沉):随便。
女(微笑):那我上楼休息了,昨晚晚睡。老师您再坐一会儿。
我静静地观察了这一幕。待女主人走后,我看着阴沉着一张脸的男主人,说:“看过去你似乎不大高兴哦?”他马上就说:“对啊!我就是不爽。明知道我还没吃饭,也不懂得说看一会儿店,让我上楼吃饭,我还要准备晚上的食材呢!”我平静地说:“你完全可以说出来啊!你可以告诉她:我要上去吃饭,你看会儿店。”那男主人提高音量,显然是生气了:“还用我说吗?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她已经在学校吃过了,而我还没吃!”他非常生气,同时又觉得委屈和无奈,继续数落他老婆:“她从来都是这样,从来不懂得替别人着想!……”
看到了没有?这样的沟通是不是也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知道”,因为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可是,别忘了,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天壤之别,而这无关乎对错,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你已经气得要命。
如果他们的对话换成这样,也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女(关切地):我要上楼休息了,你午饭是要上楼吃,还是等下叫外卖?
男(诚恳地):我饿坏了,家里也煮好了。你可不可以看一会儿店,我上去吃饭,顺便准备一下晚饭的食材。
女:好的。你上去吃吧。
如果是用下面这种沟通,生活中将少了很多的摩擦,人们的情谊也将变得相通。所以,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悦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对方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个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更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当然,这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觉察并说出个人的需要,又怎么能要求别人了解你的需要?所以,想让我们情意相通,请大胆地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