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彭小六说自己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写了40周书评,坚持日更。但他回顾那段时光,竟说由于没抱着“目的”去写,40周后不仅写作没长进,阅读也没有长进。所以他告诫(我们),不要以为所谓“坚持”就能收获什么,重要的是能怀有目的刻意练习。
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看法,但并没办法否认他的话。在时间的流逝中,当大脑适应某种新习惯,大脑就会开启不必过多思考的“省电模式”,我们也就慢慢降低了对它的敏感度。拿写作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费心写多少字?写什么?但当能比较容易组织语言和素材时,可能就对自己开始有所放松。
虽然总有先行者告知:什么也别想,去写就好了!但是对于江湖上“写作四个月签约简书作者”之类的传闻,无法完全忽视和不动心。为什么别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实行“蜕变”,而我们还在漫漫长路上禹禹前行?在惊讶“别人”怎么就那么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差距在哪里?
或许差就差在——别人用时间积累的是每一次有质量的练习,而我们只是按惯性行事,简单重复。每天让大脑愉悦的感受是“完成”,而不是“有质量的完成”。而在这个逐渐适应了的舒适圈中,我们还沾沾自信的以为做着一件不起的事,名叫“坚持”。(当然本文谈论的主要针对习惯养成的二阶,即不再纠结做或不做,而是从完成趋近完美。请注意“完美”一词的使用只是为了配合“完成”出现,因为二阶追求完美应该难以推进进程。反而容易“一气之下”打回原形。)没有刻意提升自我的目的性,就无法逐个攻破关卡,迈向进步的台阶。换言之,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改进之处,并设立小目标。否则不能持续精进,攒够一万小时也成不了专家。这不就是网上那句“有的人20岁死,80岁埋”的新写照吗?
要怎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呢?学习。
通过听过来人传授经验,看书学习方法,还要学会观察、模仿。通过观察,找到自己跟大牛间的差距;通过模仿,将他人的优势嫁接到自己身上进行改良。如果这是彭小六所说的部分“目的性”的话,我对他的认同也在于将所学应用起来的“务实”态度。但这些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要形成这些思维上的认识,无异于要建立新的习惯,思维习惯。而这比身体习惯,如锻炼、早睡应该难得多,也费时长。但想到又有新的挑战要面对,心中不觉又搅动起新的兴奋和心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