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B站看到了20年前《半边天》栏目对刘小样的采访,再结合《人物》公众号看了刘小样的后续,不免有更多感同身受。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有如此思想,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他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大字不识的人可能对生活有着更多的感悟,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却不一定有多么深度的思想,人生处处是课堂,学习也不止在书本上。
刘小样身在百里秦川,但是心早已飞往远方,但是她不敢与旁人讲她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会显得格格不入。对于她的感受,我很能共情,一个人如果能够没有那么多想法,倒也能在现实活得安稳,但最痛苦的是,她有了更高更深远的思想,就注定她不能与现实妥协,所以她痛苦。她的村庄到省会西安只需花9元车票,但是她几十年也没去过,有时候真正的距离不是现实的物理距离,而是思想距离,在她活到三十多岁第一次在丈夫带领下来到西安,站在钟楼下,她哭了,她感叹自己与现实的距离。这种妥协也在受到采访后得到了释放,刘小样打开了那颗躁动的心,去做能够与她思想相符的事情,出走,离开村庄,离开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难等可贵的是丈夫对她的理解和包容,愿意放她去外面尝试,去飞,去满足她的精神世界,她也因此真的有机会见到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后来在儿女的带领下还去听音乐会去看演出,当然,也见到了世界的残酷。面临现实与精神世界,她选择了妥协,选择回到家乡,回到村庄,继续她以前的生活。我相信一旦见过更大更好的世界,便不再甘心过回原来的生活,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但她又没有完全妥协,在以前,她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打开一扇窗,现在她在院子里开辟了自己的小花园,种上她喜欢的植物,然后时不时的在儿女陪伴下去外面看一看,我觉得这已经算是很理想了,至少看过了外面的世界,而且还有机会继续看。
人生,不就是一半理想一半现实嘛,那些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他们就真的完全过得是理想生活嘛,大部分人肯定都不是的,他们也要做社畜做打工人为了过上理想的生活,谁又没有妥协呢?人不能完全生活在理想世界但也不能过于现实,这个度需要自己把握,面对世界的收缩与调适。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为理想开一扇窗。
其实也很佩服她的丈夫,虽然不能理解刘小样,但却能无条件支持她去追求自己那在他看来是虚幻的世界。同时与刘小样相反,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他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活着要么是追求物质富足,要么追求精神充盈,但总要做成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