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读者加我微信,强烈建议我写写昨天杨绛先生去世刷屏的事情。
我对于时事热点一直是回避的,因为我觉得我没有掌握事情的全部,我得到的信息都是通过各种文章,各种自媒体。没有第一手的信息,所以不敢妄下评判。
我承认,杨绛的书我一本都没读过,她的文章我也一篇都没看过,对她的唯一印象只局限于我妈读《走在人生边上》的时候,她跟我感叹的只言片语。
我写不了杨绛,但可以写杨绛先生去世刷爆朋友圈的事。
我觉得这件事要分角度来看,媒体人的角度,传播者的角度,信仰者的角度。
一、媒体人
知乎上有一篇帖子,大概意思是说,杨绛先生在去世之前就说过,希望自己去世的时候,遗体火化之后再发讣告。
就像大家看到的,事情并没有像杨绛先生希望的那样,去世的消息一传出来,各大媒体争相发文,自媒体们也开始争分夺秒地写文章。再看高仓健去世的时候,他同样希望遗体火化之后再发讣告,日本媒体就谨遵他的遗愿。
人们觉得,杨绛先生的遗愿没有得到尊重,这是对死者的不敬。
我想说,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网民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舆论氛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国目前大部分行业的从业者还处于“争取温饱”阶段,而什么行业道德,尊重死者遗愿,是下一个维度的事情。想想你周围在做自媒体的人,有几个是真心喜欢新闻的人?又有几个是对新闻有自己理解的人?更多的,是觉得这个行业最近很火,这个行业有钱赚,这个行业有可能让自己一步登天,所以他们开始做新闻,开始做自媒体。你跟抱着发家致富奔小康心态的人谈什么行业操守,职业道德,他会觉得你是小学生,太天真了,因为他们从进入行业的那天起就从没想过在这个领域有什么建树,能赚到钱就好。
明确了这个前提,在10万+和尊重作者遗愿之间,他们选择去吸引眼球,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也是为了吃口饭,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本质是坏的,是不尊重人的。试想,如果这些人生活在一个吃喝不愁的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我觉得他们就不会为了一篇10万+而不尊重自己崇拜的信仰。
举个咪蒙的例子,中国文字界第一网红。作为一个中文系的优秀高材生,她的文化修养高了去了,文化追求也比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高出一个等级。但她选择了做自媒体,用辣鸡汤和快餐文来吸引眼球,而没有选择做学问,没有选择写阳春白雪的东西,你能说她做错了吗?不能!
这些取决于个人性格、成长环境、社会大环境等多种因素,她做出了自己愿意承担的选择,这再正常不过。
一句话,媒体人追逐热点的选择,是目前中国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网民素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正常现象,我们有权利嗤之以鼻,但没权利妨碍他们赚钱。
二、传播者
在媒体人写出报道、推文之后,引起爆炸效应的永远是传播者。
先来分析分析昨天你朋友圈里转发有关杨绛文章的人有几种心理:
1.杨绛啊,我知道这个人啊,又一个文学大家陨落了,哀悼一下把。——沉重地分享到了朋友圈
2.杨绛!她去世了?!她是我的信仰啊,那些年我热爱的文学,我心中的《他们仨》,我的青春啊!——满含热泪地分享到了朋友圈
3.杨绛,杨绛,杨绛,又是杨绛,杨绛是谁啊,点进去看看。奥好像是个挺厉害的人,还是文学领域的,转一转吧,显得我还挺有文化。——无所谓地分享到了朋友圈
不论是哀悼型,信仰型,还是跟风型,转发本身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转发是那种矫情得像是很懂行的表达方式,激起了真正喜欢文学,了解杨绛的读者的愤怒。
举个NBA的例子,上个赛季,随着金州勇士队的崛起和库里的惊艳表现,球场上穿着勇士队服的人越来越多,但金州勇士的老球迷们却很生气——你们也叫勇士球迷?勇士低迷的时候你们在哪?现在勇士厉害了你们跑来拌球迷了?只会锦上添花不懂雪中送炭!
而最近几天,勇士在西部决赛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屡次被雷霆打花,就有“球迷”开始倒戈了,收起了自己的30号球衣,走到球场上,背着个手,“大明白”一样的评头论足道:我就说吧,勇士的小球早晚完蛋,库里总有投不进的那一天,你看怎么着。
和本次杨绛先生的事件一样,很多人把朋友圈里的文章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觉得自己分享一下就变成了杨绛老师的忠实粉丝。经过我在朋友圈中的调查,转发杨绛文章的人读过杨绛先生超过一部作品的不到五成,读过她大部分作品的几乎没有。
不是转一个朋友圈,发两句矫情的话就能把一位百岁老人变成自己的信仰的,人一辈子,信仰就那么几个,朋友圈的文章,看看就得了。(包括本文)
三、信仰者
前一阵科比退役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现象,管它看不看篮球,知不知道科比是谁的人都转科比,好像只要你不转科比你就没有信仰一样。
我虽然不是科比的粉丝,但也算是非常尊敬科比的球迷,说真的,从一个信仰者的角度,门外汉随便的评头论足很容易激起愤怒,无法克制的愤怒。
就好像对一个热爱二次元的人说:“我好喜欢火影忍者啊,尤其是鸣人,总是穿蓝色的衣服,冷冷的,帅帅的。”相信我,他一定有大耳刮子抽死你的冲动。
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崇拜”着你的信仰,你心中会发出生出怎样的厌恶和恶心。杨绛先生去世了,真正热爱她的人会找出她的文集,满含热泪地读上一遍,一遍,又一遍,那是对她这辈子最大的肯定,也是对她最大的尊重。比起刷爆朋友圈,我相信她老人家如果在天有灵,更希望看到信仰者的热泪。
写到这儿,已经得罪了不少人了,没准已经有恶狠狠地取消关注的了。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媒体怎么宣传是他们的事,我们管不着,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怎样面对这件事,反应的是你的修养,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门外汉,在对别人的信仰表示应有的尊重的同时,不要煞有其事地评头论足,那不会证明你有多明白,只会激起信仰者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