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界定偏见
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的ABC理论: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歧视是一种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
刻板印象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当刻板印象是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种族偏见
在这里不介绍,种族偏见一直存在。
性别偏见
一些进化论心理学家相信性别刻板印象反映出了天生、稳定的本质特性。
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
同样,性别偏见也一直微妙的存在。
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偏见帮助有钱有势的人将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
有些人能注意并且调整适应社会地位的差异。那些在社会支配性取向中得分高的人,倾向于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人。
社会化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权威人格
权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这可能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了外群体身上。权威人格儿童的不安全感,似乎使他们倾向特别关注权力和地位,容易形成非对即错的顽固思维方式,难以忍受模糊性。因此,这类人就倾向于服从那些权力比自己大的人,攻击或者惩罚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
社会支配取向和权威主义人格得分高的人,属于我们社会当中偏见最深的人。
宗教与偏见
“宗教的作用显得自相矛盾。它制造偏见,同时又废除偏见。”宗教和偏见的关系取决于如何定义宗教虔诚的人。
从众
偏见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惯性而持久存在。但是如果偏见并非植根于人格,那么随着潮流的改变,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能消除。
社会制度的支持
社会制度对偏见的支持往往来得不知不觉。
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高斯定律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生态学原则,它认为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竞争将最大化。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自我概念——我们感觉自己是谁——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态度的感受),而是一种社会同一性。
特纳提出了社会同一性理论,特纳与托什菲尔观察到以下现象:
- 我们归类
- 我们认同: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资讯
- 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同一性。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
内群体偏见
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见。
- 个体成就和自我服务偏见影响个人同一性及自豪感,从而培育自尊
- 群体成就和内群体偏见影响社会同一性及自豪感,从而培育自尊
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又一个例证。
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统一表现出内群体偏见。
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实验研究证实了自我形象和偏见直接的关系:
- 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
- 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
避免偏见的动机
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当意识到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他们实际是如何感受的二者之间的差距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努力抑制他们的偏见反应。
偏见有哪些认知根源
刻板信念和偏见态度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条件作用以及因为这些条件作用能让人们发泄第一,还因为它们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我们简化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分类:通过把课题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刻板印象有时候能够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之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自发类别化
以下情形中,我们会发现依赖刻板印象能使我们既轻松又高效:
- 时间紧迫
- 心事重重
- 疲惫不堪
- 情绪激昂
- 年轻气盛无法欣赏多样性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会根据种族对人进行自发分类。这种类别化本身并不是偏见,但它的确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我们会注意特别的人,从而意识到其他情形下注意不到的差异,会导致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错误相关。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利群偏差
研究表明归因错误会使得人们在解释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出现偏差。
公正世界现象
当观察者无力改变受害者的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这种就是公正世界现象。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偏见的后果是什么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偏见是一种预断。预断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的预断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和记忆。
当我们集中关注一个反常的事例时,我们可以分出一个新的范畴来维护已有的刻板印象。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列举了15中可能的受害效应。归纳为两大类:
- 涉及责怪自我(退缩、自我痛恨、攻击自己的群体)
- 涉及责怪外部(反击、怀疑、群体自豪感增强)
如果结果是负面的,人们可以借此为歧视进行辩解,并促使其得以继续存在。
然而,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互动情境会影响受害者,偏见对其产生了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同时,种族刻板印象也会以类似的方式自我实现。
一种认知性的途径会导致刻板印象威胁破坏表现水平,刻板印象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
另一个效应是动机性的,在刻板印象威胁下担心犯错可能损害一个人的表现。它会妨碍人们在困难测验中的表现(他人唤起的群体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能干扰成绩,同样正面刻板印象会提高成绩。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往往比评价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
这一发现可以用第三章讨论过的一个重要原理来进行解释:
- 有关一个群体的泛泛(基本比率)信息
- 有关一个群体特定成员的琐碎但生动的信息,生动的信息通畅在效果上要超出泛泛的信息。
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的逸闻趣事时,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
强烈的刻板印象并非无关轻重
强烈而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却是能影响到我们对个体的判断。
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
我们在做判断或者与某人交往时,有时除了刻板印象外几乎毫无所获。在这种情形下,刻板印象能强烈地扭曲我们对人的解释和记忆。
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