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小颜
01
我的语速很快,大概是正常人语速的1.5倍。
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我会刻意放慢语速。然而这种“刻意”通常撑不过三分钟。实在跟不上我的语速了,对方才会无奈的说:“你能说慢点吗?”
这个时候,我会更无奈的说:“抱歉,我已经很努力了。只是我的语速本来就很快,一时半会改不过来啊。”
这句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谅解,对方往往会把关注点从“惊人的语速”上转移到谈话本身。本来嘛,你怎么能让一个“本来就这样”的人,轻易改变他原有的习惯呢。
直到前不久和一个妹子聊天,当我又用万能的“我的语速本来就很快”来博取谅解,她却哈哈一笑,顺便打趣我:“你是牙牙学语之时就有这种惊人的语速吗?”
我愣了一下,好像我所谓的“本来”也没多长时间。
02
说到我的语速,应该是初中才“步入歧途”的。
那个时候我们有早读,为了能在短短50分钟内多背几篇古文,我开始像念绕口令似的念课文,久而久之,就发展到平时说话也自带1.5倍速了。
这样想来,如果我要改掉语速过快的毛病,成功几率也是蛮大的。可我一直用“本来就这样”打掩护,不停地逃避责任。好像语速太快一事与我无关,我什么都没做就已经这样了。所以,你除了多多担待,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让我改正。
一句“本来就这样”,委婉的透露了“老子不想改”的潜台词,不仅让对方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自己还意识不到逃避责任的行为,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印象中,我说过很多次“本来就”。
初中时数学老师问我,为什么每次考试都会有计算错误。我说,我本来这样,粗心大意的。
高中时班主任找我谈话,知道理综把你拉低了多少名吗?我说,我本来就这样,理综一直学不好。
大学时被课设折磨得死去活来,我安慰自己,没关系,我本来就不擅长编程。
03
可事实上,哪有那么多“本来就”,它们不过是我想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已。因为只要我“本来就这样”,我就可以不去迎接这个挑战,就可以躲在编织的谎言背后,心安理得的什么都不做。
可怕的是,谎话说多了,连自己都被骗过了,也开始相信自己“本来就”没有这个能力,无法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
所以说,当我们运用了“本来就”的句型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逃避责任。
昨天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谈到了此事,她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她说:“你知道吗?每当我遇到特别棘手的困难,想尽了各种办法解决却还是不如人意的时候,都会腾升出一种念头:我本来就很菜鸡,本来就攻克不了这样的难题,我为什么还要去尝试去努力。幸运的是,颓废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重新投入战斗。困难总是会解决的,之后再想想当时的念头,还是觉得挺可笑的,即便下一次遇到困难,我还是会那样想。”
04
我跟朋友说到了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一个理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对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会感到些许不适,但不会过于难受。
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区”,存在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你会感受到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甚至是放弃。
在舒适区里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学习区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而恐慌区则是另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你对它无从了解,更无所适从。
所以一旦你进入到学习区或者恐慌区时,就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影射到现实生活中,就相当于接手的任务触及了知识盲区,或者被要求做一件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
这个时候,你的第一感受就是不适应,而那句用来逃避责任的“本来就”,实际上暗含了你想退回舒适区的心理。因为在舒适区里,你“本来就”接触不到让你不适的事物,也感受不到这样的压力。
可是啊,只有我们勇敢的走出舒适区,不断地去尝试那些让你感觉“本来就”做不到的事情,才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改变。
是的,你本来就这样,但你也可以选择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