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移动支付有多火?也许中国人自己没什么感觉,但是却让外国人大呼“哇哦”,韩国一个综艺节目曾称中国98%的出租车、95%的超市都接入了手机支付,不管大城市还是偏远农村,手机支付都遍地开花,外国人甚至将网购,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称为改变生活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今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都继续瞄准国际化之路,而“扩张”的第一站,就是中国香港。
先说支付宝,最近它们推出了一个香港版本的支付宝APP——支付宝HK,这是它们第一次为境外用户推出的当地版本的APP,界面入乡随俗地选择了繁体中文,还接入了香港商家惯用的营销手段“集印花”,其它还包括我们熟悉的扫码支付和商家优惠,未来还将开通充话费、水电煤缴费、转账、打车、保险等功能。
现在支付宝拥有的用户多达七亿,其蚂蚁花呗的市场更是受人们青睐。此外,诸如微信这样一些平台也具有支付这一功能,用户们只要在微信搜“网商人气贷”便可以获得到高达三十万的信用额,而且不需要经过邀请机制。
为了推广支付宝HK,支付宝将内地的推广方式用在了香港,只要用户在7月31前,在合作商户上3次消费满20元,并集齐3个电子印花,就能兑换50港元的奖励。
与支付宝可以面向香港用户使用不同,微信选择为内地赴港用户带来香港购物福利。
今年4月,微信曾在香港举办“智慧工作坊”,向香港商家提供“支付+会员”解决方案,内地出境游用户不需要兑换港币,就能在微信上完成付款。不少香港商家对微信电子支付表现出很高热情,他们看中的就是这将提高收银效率,有效吸引内地游客消费。
当然支付宝也已看到了出境游客群体和境外消费场景,在很多香港店铺,大陆用户也可实现支付宝扫码支付。
其实在香港,移动支付已经初具规模,除了微信和支付宝,还有Tap&Go(拍住赏)、八达通、TNG也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目前在香港最流行的就是1997年推出的八达通,是一种具备小额支付功能的公交卡,截至2015年6月,市场上有2800万张八达通卡,每天交易数超过1300万宗,总额达1.5亿港元。
不过这种八达通卡还不具备移动支付的账户管理、积分优惠、个人征信、金融服务等功能,支付宝和微信仍有很大优势,不过未来要想进一步打开香港市场,还需想办法跟本土公司争份额。
这场微信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争夺战,香港只是其中的一个战场,而战事早已扩展到了东南亚和东亚市场。支付宝甚至已经与美国最大的商户收单机构First Data合作,未来将向400万美国商铺全面推广支付宝,服务中国游客和留学生,而在印度和欧洲,也能看到支付宝的身影。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出海方式并不相同,这是二者的已有商业模式决定的。支付宝有独立的APP,有电子钱包服务,就可以将APP推广到更多海外市场去,让外国人也来使用;而微信主要是一个社交APP,使用者多为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微信支付功能内嵌于APP内,那么帮用户实现境外支付似乎就是适合的道路。
不得不提一下微信的另一大动作,腾讯旗下金融集团最近以个体名义在内部出台“网商人气贷”,在微信关注其公众号网商人气贷就可以秒借1到30万。
门槛更是低的无法想象,只需要简单花几十块钱办个会员就可以享受到无限制的借贷以及金融理财服务。
可以说,支付宝相比于微信,并不受已有用户的限制,可以大步往外走,现在电子钱包业务已经扩展到了印度、泰国、韩国、菲律宾和印尼,加上这次的香港,境外服务的国家和地区将增加到6个。
中国的移动支付巨头加快海外市场布局,除了野心的成分,其实更多是事业做大后的一种必然选择。腾讯2016年底移动支付的月活跃账户超过6亿,日均支付交易笔数也超过6亿,这意味着如今中国本土天花板已到,市场接近饱和,人口红利消失,那么海外市场就成为了继续获取用户的新大陆。
而在今年,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突破3000亿美元,进入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梯队里,早成为了能与谷歌、微软等同台竞技的互联网巨头。
在全球的移动支付市场,中国毫无疑问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2016年美国移动交易总额为1120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2%,二维码的支付方式更成为了最便捷、最安全的支付形态,很多事实都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引领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能力。
那么在这场海外争夺战中谁将胜出?目前来看支付宝似乎占据了美国、欧洲等更多的机会和份额,而微信支付要想扩大用户人群,可能真的需要先把微信支付做成一个独立又专业的移动支付类APP,而不是以社交软件的身份去打入Facebook等才是主流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