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再见,十八班》,让我看得泪流满面。
其实一开始,我不太喜欢它的情节设置,因为来自未来的一封信说老师是要得癌症离开这个世界,我不认为老师就非要燃烧自己至付出生命,然后才能让学生警醒,因为真的有很多方式可以达到目的。但是我很喜欢它的叙事方式,来自未来的一封信,告知你接下去会发生的事,如果这世间真的有这样的先知,而我们恰恰好可以通过行为的改变去改变命运,那是人生多大的幸事啊。
宋宸,标准的不良少年;秦淼淼,标准的不良少女,两人挖空心思争老大,在一个班里,有这样两尊大神,班级里永无宁日是必然的,从他们赶走三十几位班主任就知道了。可是偏偏有一个正直的老师——谭睿明——不愿意放弃他们。老谭因为不同意给有权有势后台学生补课而被发配至最差班级教学,光凭这一点,我觉得这个人设就已经很有震撼力了,因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大家都追名逐利,功利至上的时代,其实他才配得上他教学生们的那句“堂堂正正做人”的话。而正因为这样,他心里没有对学生们的偏见,不特别优待最好的学生,不盲目夸奖最好的学生,也不歧视一般人眼里的差生。初到十八班,他是这样看他们和要求自己的,“18班的孩子们很特别,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缺少耐心,希望你能主动去了解他们,聆听他们的烦恼,不要以教师的姿态去要求他们向谁看齐”。
作为老师,我真的明白做到这些有多难。一个优秀的学生谁都喜欢,因为你可能不需要花很多心思,他就能让你收获成就感和喜悦,而一个后进的学生,你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收获甚微。更简单一点,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家长们眼里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总希望别人家那个优秀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对自己的孩子百般挑剔(宋宸的父母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连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那么谁还能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呢!更何况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只是拿工资的老师呢?
所以我很是佩服老谭的境界!那也是我努力想要去达到的,这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关注,而且这种关注有两种人天生就应该去做:一是父母,一是老师。这两种人是最不应该带着分别心去对待你眼前的生命,其实在本质上,这两种人都是以生命去影响生命,以灵魂去引领灵魂的人。而一个灵魂不高高在上,能放下自己,不预设,不评判,甚至跟学生在同一位置,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这才能真正做到影响和引领。
其实每个生而为人的人,骨子里都应该是好学上进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身上的这种上进心被磨掉了,也就是说,每一种表象背后都有原因。小时候的宋宸也好学上进,但是学校里老师对他不信任,认为他偷老师试卷;父母对他不信任,附和老师,干脆不管他,一个从小在别人的挑剔和怀疑中长大的孩子,他怎么可能上进阳光?秦淼淼,母亲是小三,从小饱受他人的嘲笑和欺凌,她在门边无助滑落的场景,她被记者围堵在家无法出门的场景,不都是写照吗?有人会去关注一个小女孩内心的无助和爱的需求吗?他们今天叛逆到自我放弃的背后,其实是多么心酸的过往啊!放弃一个生命是容易的,他自己本身也在放弃,可是其实每一个生命不都有绽放的权利吗?无论是父母扼杀了他,老师放弃了他,还是社会的闲言碎语淹没了他,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遗憾!一样的悲伤!
老谭看到了他们表象背后的本真!在他眼里,即便孩子们打架了,可是他仍然认可他们在强敌面前的勇敢行为,他不认可单凭成绩就否定学生人格的做法,他看到了他们对朋友的真诚,对家人体谅、诚实勇敢的品质,作为大人,不该以任何名义去否定他们身上最可宝贵的品质。他的信任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大家在他面前深深鞠的那一躬就是明证。拨开乌云,看到不正常行为背后的原因与无奈,并且仍然对学生充满期待,就是老谭异于其他人的品质,就是孩子们自省与上进的开始,他用尊重他们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他用耐心诠释了出来,他用至死不休表达着自己的执着和信赖。
老谭走了!病魔最终没有放过他!孩子们觉醒了!是从内心真正地开始明白自己为何要努力改变,要走向怎样的人生,迎接怎样的未来。老谭似乎真是用生命在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非有外力来要求老谭要至死方休,而是他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他带着这样高尚的使命在这世间走一遭,他把爱给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和学生,让他们在他爱的光辉下,都成长得更好,并带着他的爱继续走更好的人生,这种爱很平凡,却充满了真善美的力量,如一盏明灯引领着孩子的方向。
真希望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预见到前路的荆棘,然后调整现在的状态,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最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作为师者,先正己,然后去引领学生努力过好当下,以备将来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我们的使命。